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09-5-10 18:48:32

公司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企业座谈会讲话

</SPAN></td>
          </tr>
          <tr>
            <td class=art03 vAlign=top align=left>
            <P>
<P>随着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人才工作在我公司正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在整个人才工作系统中,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重学历、重普教,轻技能、轻职教的观念还较为普遍;重使用、轻培养、重仕途、轻技工的现象比比皆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地位不高,培养成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很好的建立健全起来。下面,我谈谈我公司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请大家多指正。</P>
<P>一、我公司目前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P>
<P>1、公司技术工人队伍的等级结构</P>
<P>我公司现有技师3人,高级工96人,中级工54人,初级工170人,技师、高级工等级的人员仅占公司技术工人总数的5.5%。</P>
<P>2、公司技术工人队伍的年龄结构</P>
<P>&nbsp;&nbsp;&nbsp; 近年来,随着公司规模的由小到大以及我公司建筑施工企业性质的决定,36—45岁、46-55岁两个年龄段中的中级以上技术工人所占的比例呈现为高龄化态势,年轻的技术工人所占比例很小。</P>
<P>3、公司技术工人队伍的文化结构</P>
<P>目前,我公司技术工人在本科以上、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所占比例依次为0.70%、 3.5%、1.4%、35.7%、58.7%,由此可看出,我公司技术工人的文化结构还是处于中等偏下水平。</P>
<P>二、今明两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及打算:</P>
<P>1、总量目标:到2006年底,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50人,其中争取增加高级技师1-2人,技师增加5人,高级工增加40人。</P>
<P>2、素质目标:全面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着力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高级工以上等级的人员的比例,尤其要提高35岁以下高级工及以上人员的比例。今明两年内,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每年达到80%以上,每人每年至少要接受一次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 </P>
<P>&nbsp; 三、公司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方法: </P>
<P>1、职工培训制度&nbsp; 我公司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从事的劳动苦脏累,职工素质相对较低等情况,对职工强化培训。在**市建设局、**市建委举办的特殊工种、造价编审、质检员、安全员、等培训学习班中,公司都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让职工参加培训,不断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P>
<P>2、鼓励职工岗位成才。开展职工岗位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制定技师、高级技师和职工持证上岗的培训、升级计划,依托企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统筹实施,通过岗位培训和业务锻炼,我公司绝大部分技术工人都能执证上岗。</P>
<P>3、开展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培训,加强团队学习,大力开展QC小组活动,通过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组成的QC小组,大家共同学习、互相切磋,提高了职工的素质。</P>
<P>4、搭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我公司与**市建筑技工学校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为公司搭建了高级工、技师甚至高级技师的培训平台。</P>
<P>5、积极参与各项技能竞赛。公司对各项技能竞赛都积极安排人员参加,并对在省、市以上技能竞赛中成绩优秀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公司先后有吴小平、李冬林、贺建华等参加过各类技能竞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贺建华同志参加2004年木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市第一名,**省第二名,为公司争得了荣誉,促进了公司高技能人才学习的热潮。</P>
<P>四、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P>
<P>1、高级技术工人占比较低,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我公司高级工以上人员仅占公司技术人员总数的5.5%,比重太小。</P>
<P>2、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偏低,技术素质堪忧。</P>
<P>3、高技能人才年龄构成偏高,高级工、技师青黄不接。</P>
<P>4、技术工人流动比例逐年上升&nbsp; 我们建筑施工企业这类情况表现得尤其严重,技术工人流动太频繁。<BR></P>
<P></P>
               <br>
</td>
          </tr>
          <t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司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企业座谈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