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探讨(2006年第5期)
<p id="zoom" style="TEXT-INDENT: 26px; LINE-HEIGHT: 150%"><br>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文化建设,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便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br>
一、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br>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也行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体上是与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相适应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br>
1. 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追求,同时也为了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加上城市反哺农村力度的加大,“文化下乡”、“文化扶贫”、“艺术扶贫”等活动不断深化,使广大农村的文化活动日显丰富多彩。<br>
2. 文化阵地快速拓展。各乡镇都在乡镇所在地和各村设立了各类宣传栏、标语牌,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则充分利用村经济收入比较好的优势,在有条件的村里设立了图书室、棋牌室、活动室和阅报栏,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br>
3. 文化载体迅速扩展。随着近年来“村村通”等文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进入了绝大多数乡村,互联网也已落户部分农家,农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渠道更广了。 <br>
4. 特色文化逐渐发展。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各地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培育,以泰宁县为例,他们在巩固和发展梅林戏、新桥傩舞、上青桥灯等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泰宁民间传统楹联、泰宁民歌(山歌)、杉城龙舟、开善花灯、大田蚯蚓灯、茶东坑鱼子灯等传统民间文化,并经过艺术提炼,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成为许多地方节假日文化活动的重头戏,也为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br>
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br>
虽然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数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表现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现象:<br>
1. 文化场所少,阵地使用率低。据文化部最近的调查,目前全国38000多个乡镇中有23600多个没有文化站或文化站已无法使用,全国有近30%的行政村没有文化设施。我们山区农村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以泰宁县为例,虽然全县9个乡镇都建有宣传文化中心,但真正有独立站所的只有4个乡镇,其余5个都是借、寄其他场所,而且9个站所使用面积普遍偏小,300平方米以上的仅有一个,且有一个在100平方米以下;全县111个行政村中,建有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只有35个和39个村,分别占31.5%和35.1%;建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只有16个村,活动场所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只有5个村,且大多是篮球场和乒乓球台,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同时,已有的这些乡、村文化中心的设施大多过于简陋和老化,有的就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张报纸,图书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陈旧,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书刊极少,因此文化活动基本上没有在这里开展,有的文化中心整年没有开展过一次活动,许多场所长年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文化阵地的使用率极低。<br>
2. 资金投入少,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山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财政收入少,属于吃饭财政,县乡财政都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造成乡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一些乡镇文化阵地建成使用后,因得不到财政的后续支持,难以补充、更新设施和活动器材,文化设施陈旧老化,阅览室、活动室无力充实,图书室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图书破烂不堪,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与此同时,现有文化资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来,从县乡政府到各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阵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设施,但是,由于部门、条块的分割,这些建设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致使农村有限的文化资源过于分散,难于发挥作用。以图书为例,乡镇文化中心、中小学校、部分条管单位及各示范村都设有大小不等的图书室,彼此互不交流,其结果是除少数图书室如学校图书室使用效率较高外,大多数图书长年无人问津,利用率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br>
3. 形式创新少,活动吸引力低。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乏味,“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还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呈“金字塔”状,自下而上依次为:看电视、打牌、闲聊、祭祀、参加文体活动。不能说我们没有开展文化活动,而是我们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特点研究滞后,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多少创新,依然停留在过去的“四菜一汤”(吹拉弹唱加录像)上,给农民提供的活动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农民说:“地点远,时间死,内容老,我们怎么喜欢?”<br>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br>
1. 受地域因素影响。山区县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地理区位相对闭塞,经济总量不大,财政比较困难,政府目前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br>
2. 受认识因素影响。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br>
3. 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乡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群体,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文化建设难有更大进步。<br>
4. 受载体因素影响。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性,但一些文化干部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创设新载体,组织活动过于简单和老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佳。<br>
三、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br>
为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去年11月和今年6月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及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为我们进一步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五指联动”,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br>
1. 思想促动,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建设农村文化。当前,农民的文化需要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就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br>
2. 投入拉动,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经费投入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国家、社会一起办的方针。实践证明,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包办农村文化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由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涨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村文化阵地的设备更新、图书资料订阅、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或通过集体、个人联建、联办等形式,共同发展,共同受益。<br>
3. 队伍带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阵地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阵地的永续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摆脱“一年轰轰烈烈,两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灭”的窘境。首先,要稳定和充实文化工作队伍,各乡镇文化站要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同时要配齐各文化场所的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并保证他们的各种待遇。其次,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建一支业余文艺队伍,同时特别要充分发挥老人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等的余热,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县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村予以奖励,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并作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最后,要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农村文化阵地的特点,及时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规范管理,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br>
4. 管理驱动,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建好阵地,完善设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现有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阵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阵地红红火火,搞活动冷冷清清”的怪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广大农民群众从庙堂里、从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阵地里来。可以借鉴有些地方把文化阵地交给老年协会管理、使用的做法,将乡村文化阵地与老年协会、教师、妇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群体联合使用与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图书、音像制品进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图书室”或“文化超市”,将全乡镇的图书、音像制品全部集中起来,并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开展图书借阅、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务,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br>
5. 创新推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农村文化要做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创新。要注意研究新时期农民文化需求的新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创新文化阵地建设。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要重点抓好以乡镇“两栏两室两中心”(宣传栏、阅报栏、图书室、文体活动室、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和村级“三室两墙一场一校”(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宣传墙、文化墙、体育健身场所、文化夜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将互联网引入乡镇文化阵地,结合“信息共享工程”的实施,既可以在乡宣传文化中心设立“信息中心”室,添置一些电脑,免费让群众在网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也可以与电信部门合作,在电信营业门市部里设立“信息台”,农民群众同样可以享受免费的上网服务。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定期将在网上获得的有关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栏”中发布。二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要摒弃过去那种“地点老在集镇,节目吹拉弹唱,时间都在晚上,观众政府组织,领导台上讲话,群众远远观望”的陈旧模式,成立一支由老教师、老干部、老艺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开展村头文化、田头文化、庭院文化活动。同时,要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有召唤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br>
<br>
作者简介:龚衍生,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br>
</p></td>
</t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