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114 发表于 2009-7-31 09:19:02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深入开展新一轮平安建设

<table bordercolor="#669900" width="77%" border="1">
<tbody>
<tr>
<td valign="bottom" width="100%" bgcolor="#ccffcc" height="36">
<p align="center"><font color="#669900" size="4"><b>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深入开展新一轮平安建设</b></font></p></td></tr>
<tr>
<td bordercolor="#ffffff"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100%" bordercolordark="#ffffff">
<center></center>
<p align="center">●林纪承</p>
<p><br/>  最近,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关于推进新一轮平安三明建设”重点课题,市委政法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深入挂钩联系的县(市、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对推进新一轮“平安三明”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br/>  一、目前我市平安建设的基本情况<br/>  自2004年以来,我市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平安建设活动的部署,把平安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层层签订综治领导责任书,建立综治领导责任制奖惩激励机制,把平安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实绩考评和单位、个人评先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定期召开分析会、通报会、现场会、表彰会,严格实行综治一票否决制,建立完善了社会公共安全预警体系、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特别是2008年为确保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顺利进行,我市加大“两个排查”和信访工作力度,建立完善了市、县领导和综治委成员单位挂包联系制度,县(市、区)委书记亲自接访上访群众,同时,加大对信访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督查督导力度,市委、市政府派出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督导组,由厅级干部任组长,定期对重大矛盾纠纷和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进行督查、督办。市、县综治委积极推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市共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4450个,覆盖重点部位和重点区域80%以上。全市1000多个金融网点等要害部位安装了与110指挥中心联网的CK电子报警系统,4200家商店、商场仓库安装了红外线电子报警系统,500多家网吧、旅店、卡拉OK厅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60%的居民小区住宅安装了视频监控和楼宇对讲系统。各地还进一步整合基层综治力量,城区、集镇普遍建立了专职治安巡逻队。目前,全市有市属巡逻队7支120人,县属巡逻队545支1783人,区域专职巡逻队122支936人,企事业单位保安队伍653支2661人,义务兼职巡逻队伍1924支11823人。沙县、大田县还组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专职治安巡逻队伍。全市136个乡镇(街道)建立了综治服务中心,覆盖面达96%。同时,加强了社区、农村警务室建设,全市建有城乡社区1+N警务室421个,其中城市社区警务室123个、农村社区警务室298个。综治部门对综治协管员、平安中心户长、治安巡逻队员等群防群治队伍定期进行培训,进一步夯实了综治基层基础。政法机关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侦破命案、缉枪治爆、禁赌禁毒、扫黄打非和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为提高破案率,市公安局推行刑侦改革,整合市区刑侦力量,充实市局刑侦支队警力,赋予直接侦办市区八类命案和其他暴力犯罪案件的职责,并调整规范市局刑侦支队、县级刑侦大队和派出所三级破案职责,重大案件的侦破率明显提高,公安机关信息化、科技化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外,各地各部门还积极探索推进平安建设的有效措施:如市综治委总结、推广了“平安单位”创建、农村“留守孩”教育管理、军警民平安共建等经验;探索了多元化调解衔接机制,如交通巡回法庭、维护军人权益等做法;公安机关探索了城乡社区警务“1+N”模式,形成了社区警务共建共享共创平安的互动格局。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第一轮“平安三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表现为:人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和公共安全感明显提高,全市“三类”可防性案件年平均下降13.51%,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和公共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5%以上,基本实现了第一轮平安建设的战略目标。全市12个县(市、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县(市、区)称号,2005年中央、省综治委分别授予我市“2001-2004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福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杯”荣誉称号,2006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我市“平安福建”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今年,我市又被评为新一轮(2005-2008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br/>  在肯定成绩,树立信心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很多。主要表现为:一是隐蔽战线斗争形势尖锐复杂。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市渗透破坏、情报窃密从未停止,恐怖主义现实危害上升,利用互联网进行煽动、破坏活动不断发生,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非法会道门和非法宗教活动仍较猖獗。二是刑事、治安案件以及治安灾害事故呈高发态势。犯罪的动态化、组织化、职业化和智能化日趋明显,新的犯罪形式和犯罪手段不断更新;“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发案居高不下,所占比重大,侵财犯罪决定了刑事案件的基本走势,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和外来人员犯罪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流动人口犯罪、失业人口犯罪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诈骗活动边打边冒。群众的遵守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意识还比较薄弱,交通、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交通、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事故隐患整治还面临巨大压力。三是越级上访、集体上访、择机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苗头突出。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问题。如前不久发生在将乐县白莲镇的群体性事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从事发诱因看,集中表现为征地拆迁、林权改革、环境污染、非法融资、交通事故、涉法涉诉、医患纠纷等。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和冲击,当前劳资纠纷、债务纠纷有增多趋势。从参加人员看,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面很广。人员比例中,仍以农民为主,在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和个体工商业者参加人数也大幅升高。从表现形式看,仍以上访为主。群体性事件事发时表现更具隐蔽性、突发性,事发中行为方式越来越激烈,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处理起来难度很大。<br/>  二、推进新一轮“平安三明”建设的对策建议<br/>  新一轮“平安三明”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目标,按照省委“四求先行”、“四个重在”的要求,坚持突出发展、注重运作、凝聚合力、弘扬正气,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的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着力解放思想创平安,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着力以人为本创平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着力好字当头创平安,不断体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作为;着力持续运作创平安,不断展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成效;着力忠诚履责创平安,不断开创齐抓共管保稳定的新局面,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br/>  一要切实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完善对敌斗争和反恐工作机制,加强对敌斗争的特点规律和战略策略研究和情报信息工作,强化信息化管控手段,落实对重点人员的动态防范、跟踪管控和教育转化措施,稳步推进“回归社会”工程建设和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以及“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严防“法轮功”等邪教组织进京、滋事和插播活动,严防发生在全国、全省有重大影响的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案(事)件。同时,立足省情、市情,加强军地隐藏斗争协作,严密防范“台独”等分裂势力捣乱破坏活动,更好地服务祖国统一大业。<br/>  二要切实增强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健全完善源头治理、排查调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健全完善信访制度和有效应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等多种方式协调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经常组织开展经济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密切关注受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可能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依法稳妥处理在经济结构调整、基本项目建设、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隐患;及时掌握矛盾纠纷易发多发行业、人群、部位、区域,扎实抓好土地承包、林权改革、山林纠纷、社保(医保)、征地拆迁、环境保护、职工安置、工资发放、劳资债务、出租车管理、医患纠纷等社会影响面大、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全力推进涉法涉诉重信重访排查化解和执行积案集中清理工作,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加强群体性事件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应急处置机制。<br/>  三要切实增强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能力。政法工作要不断拓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领域,依法维护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消除影响或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节和障碍。要依法规范各类市场主体行为,促进和保障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努力提高社会公信力,优化投资软环境。要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完善。要认真纠正执法活动中的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切实保障一切市场主体和法律主体在诉讼中的平等地位。要依法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突出加强对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依法协调劳动关系,注重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br/>  四要切实增强控制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健全完善以技防为重点、人防物防为基础、协防为手段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对社会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重点整治,有效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增强刑事犯罪的打击能力。健全完善经常性打击刑事犯罪机制,不断提升破案攻坚水平,坚决打击八类暴力性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活动,有效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要以县(市、区)为单位,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协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落实农村村庄巡控、城镇社会管控、机关单位守控、边际部位联控等社会治安防控措施,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科技化。要有效整合农村基层人防资源,将治安巡防队伍职能向抢险救灾、农村消防、交通管理等领域延伸。健全城区主要路段、商业繁华区、重点要害部位、娱乐场所和治安复杂场所的视频监控网络,并逐步向农村、社区延伸覆盖。<br/>  五要切实增强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健全完善“社会人”、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机制。首先,要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组织网络和运行机制,在流动人口较多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以及较大规模的企业、工业园区设立服务管理所(站),推广沙县“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综治、公安、司法、劳动、计生等部门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协作管理机制。强化以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落脚点的管理,做好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的衔接配合工作,有效预防和打击流窜犯罪。其次,要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力量,落实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理、就业指导、职业培训、低保政策等安置帮教措施。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管理,有效预防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第三,要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程”,深化“为了明天”各项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对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救助工作。强化各类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措施,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切实推进平安文化市场建设,进一步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第四,要完善网络“虚拟社会”监管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管理,落实网络信息行业主管部门的综治责任,强化行业监管自律措施,确保信息网络依法有序运营。有效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依法打击网上煽动破坏、色情暴力活动。<br/>  六要切实增强社会公共安全监管的能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加强和改进涉及公共安全的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和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及安全生产监管,开展经常性的普查、清查、倒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枪支弹药的管理,严格安全生产责任,严控从业经营单位,严查违法经营行为,严堵非法贩运通道。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对道路交通、消防、建筑、矿山等安全监管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深入开展平安铁路示范路段创建活动,加强铁路护路工作,坚决杜绝拦车断道、冲击铁路等群体性事件和因治安问题引发的行车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未雨绸缪,发现得早,处置得当,防范于基层或未燃阶段。要做好学校、医院、供水、供电、供气等重点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督促重点单位抓紧安全高效的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要注重专群结合,建立专家人才库,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br/>  七要切实增强维护基层安全稳定的能力。健全完善维护治安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层组织体系,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和制度落实到基层,增强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在乡镇(街道)推进综治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成立联合党支部,健全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管、联创机制和工作例会、首问负责、分流交办、情况报告、跟踪督办、责任查究等工作制度。在行政村(社区)加快综治服务站建设步伐,有效整合治保会、调委会、警务室、综治协管员等力量,在村(居)民小组以平安中心户长为骨干,指导家庭治安联系人开展工作,形成乡、村、组、户四级联动农村基层综治网络。制定综治协管员、平安中心户长规范化管理办法,选聘综治协管员优先考虑平安中心户长,建立综治协管员工作档案,健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考评奖惩等制度。充分发挥治保会、调解会和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组织的作用,提高乡村、社区、单位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要积极探索群防群治队伍管理的新途径,引入社会化、职业化组织管理手段,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关指导监督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大力推进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明确其职责任务和权利义务,加强组织管理,加强教育培训,确保行为规范、管理有序、运转顺畅、保障有力。要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平安)协会建设,发挥协会的平台纽带桥梁作用。<br/>  八要切实增强公正执法和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当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维护社会和谐最突出的任务。政法机关和干警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首要价值追求,自觉抵御权力、关系、人情、利益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把每一起案件的办理、每一件事情的处理都当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从实体、程序、时效上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真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特别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允许有“法外之民”;完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切实解决特殊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得不到救助的问题;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取缔非法收入,让人民群众从中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当前,要把执法不严、裁判不公问题,“执行难”问题,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点来解决。要把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引导政法机关紧紧抓住执法活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执法责任体系、执法考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同时,大力解决执法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执法不严、裁判不公、执行难以及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作为重点,认真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以案析理,严明法纪。大力推广网上办案、执法流程管理,实施侦查讯问全程录音录像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挤压执法随意性的空间。大力推进司法公开,最大限度地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让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高执法工作透明度,以公开赢得公信。<br/>  九要切实增强组织推动平安创建的能力。一是不断完善平安建设考评机制。以“党委政府重视率、平安建设知晓率、社会治安满意率”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综治、平安建设考评机制。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三明实际出发,制定重点突出,操作性、科学性较强的考评细则,特别要注意与各部门原有的考评体系相衔接,突出职能部门的责任,科学确定化解矛盾、治安防范、基层基础建设、处理群体性事件和涉法涉诉上访事件的效果等重点项目的分值,引导各有关部门努力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基础性、长远性问题,建立健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二是不断完善行业系统平安创建。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要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制定深化本行业、本系统平安建设工作方案,完善行业系统考核标准,健全行业系统考评机制。建议各行业系统组建综治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分别组织本行业、本系统开展平安企业、平安市场、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库区、平安景区、平安林区、平安家庭等活动。平安创建活动和考评由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各级综治办予以指导、检查、抽查和表彰。三是加大社区平安创建工作力度。着力提高社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完善社区防控机制,提高社区防控能力。目前全市还有不少社区楼宇视频监控系统没有建立,要结合实际作出规范,加大推进力度。平安社区创建可借鉴永安市在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中经验,推行社区警务化管理、社区网络化管理、社区家居化管理、社区产业化管理、社区信息化管理、社区规范化管理等做法。<br/>  (作者为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br/></p></td></tr></tbody></tabl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深入开展新一轮平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