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选举与两岸关系
台湾选举与两岸关系<p> 2月4日,随着连战、宋楚瑜与陈水扁、吕秀莲登记参选,台湾的这场选举正式进入了最后一搏的关头。3月20日投票,选举结果很快就会揭晓,我们已可就这一场选举作一个总结性的分析,特别是探讨选举之后的两岸关系。</p>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4">选举背景</font></strong></p>
<p> 台湾的“总统”选举每4年举行一次,其本质是岛内政治势力的再分配与政客之间的争权夺利,不论选举结果如何,都不可能根本改变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p>
<p> 但是,正在进行的这场选举格外引人关注,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背景,因此,不同的选举结果对于台湾政党的生存发展,岛内政治生态,乃至于两岸关系,都将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p>
<p> 首先,从政党的角度来看。民进党仍然顽固地坚持“台独党纲”,2000年民进党夺得政权之后,更不遗余力地推动渐进式“台独”,2002年8月,陈水扁正式抛出“一边一国”论,在“台独”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因此,这场选举对民进党至关重要。选赢了,民进党的气势将更为嚣张,特别是这场选举是蓝绿双方一对一的对决,因此,选举结果获胜一方的得票率很有可能过半数,更有可能造成多数民意支持的假象,进而使民进党声势大振;但选输了,对好不容易刚夺得政权的民进党而言,仅仅当选一届就立即被选民所抛弃,意味着它的路线和政策的失败,党内派系之争与路线之争将趋于激烈,未来民进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将成为困难的问题,民进党的发展将陷入困境,弄得不好,民进党还有可能发生分裂。</p>
<p> 泛蓝阵营的国民党和亲民党是国民党分裂的产物。国民党在李登辉长达10余年的领导之下,已经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终于导致2000年丢失政权。沦为在野党之后,在连战当选党主席之下,国民党与李登辉决裂,试图东山再起,从2000年台北、高雄两市长选举之后,国、亲两党进行合作,2003年初正式推出“连宋配”参选,使得泛蓝士气为之一振。对于国亲两党而言,目前的这场选举真正是最后一搏。选赢了,国民党衰退的走势有可能抑止,国民党将稳住阵脚,徐图发展;选输了,国民党将兵败如山倒,经由2000年丢失政权、2004年又输掉选举,国民党的式微将无可遏止,分裂也将无可避免,党的生存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夺回政权或将永无可能。</p>
<p> 其次,从岛内政治生态的角度来看,民进党倘若赢得选举,随着民进党声势大振和国民党走向式微,岛内将形成民进党一党独大的政治格局,倘若随后进行的“立委”选举,民进党水涨船高,又获大胜,民进党将完全主控台湾的政局,并且在其后的选举中轻易取胜,台湾就有可能出现一个民进党相对长期执政的局面,在野政党将陷入激烈的分化、重组之中。</p>
<p> 但是,倘若泛蓝获胜,则台湾政坛上大体仍将维持蓝绿对抗的局面。丢失政权之后的民进党,因为面临路线问题的困扰,将以最大在野党的力量,扮演捣乱者的角色。同时,由于支持民进党的“台独基本教义派”具有近似宗教的狂热,有可能难以接受失败的事实,因此,社会和政局的动荡将可能加剧,从而给泛蓝的施政制造麻烦。</p>
<p> 总之,这场选举对于台湾蓝绿双方而言,是谁也输不起的一场决战,这一性质决定了这场选举空前惨烈,双方都不择手段的特征。</p>
<p></p>
<p align="center"><font size="4"><strong>选举策略</strong></font></p>
<p> 从选举基本面来看,这场选举蓝绿各有优势,势均力敌。泛蓝优势有二:一是选票基本盘比较大。国民党由于曾经长期执政,在基层相较于民进党仍居优势,因此,国亲合作之后,泛蓝的基本选民仍比泛绿为多。二是民进党执政政绩差。陈水扁执政四年,台湾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p>
<p>但是,民进党也有两项优势:一是台湾颇多本省籍选民对国民党仍不认同,特别是国民党在统独问题上态度游移,使选民看不到国民党明确的政治主张。二是民进党会选举。民进党擅长在选举中制造议题,诱导民意的走向,从而掌控整个选举的走向。</p>
<p> 基于上述形势,民进党的选举策略就是主打政治牌和两岸关系牌。其要点就是:藉助于升高“台独”诉求,制造两岸关系紧张,进而一方面激化岛内的统独、族群矛盾,制造台湾选民非理性的情绪票,另一方面则竭力对国民党进行“抹黑”、“抹红”,打击对手。从2003年6月开始,陈水扁便抛出了“公投”、“制宪”等一系列极端的“台独”议题,11月27日“公投法”通过之后,又坚持要搞“防御性公投”,后改“防卫性公投”,又改“和平公投”,2004年1月16日又提出“和平公投”两题目,以猖狂挑动两岸关系紧张来为选举谋利。</p>
<p>泛蓝的选举策略是抓住民进党致命的弱点,主打经济牌和民生牌,但是由于泛蓝政治上软弱,加上经济牌和民生牌效应有限,结果,始终摆脱不了民进党的纠缠,被民进党的议题拖着跑,陷入选举战术上的被动,这种情况使得泛蓝的声势难以拉抬,基本面的优势逐渐流失。</p>
<p></p>
<p align="center"><font size="4"><strong>选举形势</strong></font></p>
<p> 在选举的最后关头,台湾的选举形势究竟如何呢?有下面几项因素在发挥作用:</p>
<p> 第一,选民对蓝绿双方不择手段的劣质选举表演同感厌烦和不耐。在台湾选民看来,民进党和国民党都是烂苹果,选举结果无论谁胜谁负,都不会给选民带来好处。这种情绪的滋长有可能导致选举中废票增加和总投票率下降,从而影响到选举结果。</p>
<p> 第二,民进党的“公投”险招引发国际社会的紧张与反对,尤其是使得台美关系陷入最低潮,从而在台湾岛内中间选民、中产阶级中引发了愈来愈大的不安。“公投”对陈水扁选举的边际效应正急剧降低,相反,副作用却愈来愈大。“公投”有可能成为陈水扁选举的毒药。</p>
<p> 第三,愈来愈多的台湾社会名流和工商企业巨子对陈水扁一心一意搞“台独”,肆意恶化两岸关系,阻扰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尤其是阻扰两岸“三通”深为不满,逐渐展露出弃绿投蓝的倾向。2004年1月15日,台湾李远哲、王永庆、林怀民三巨头联名发表“沉重表白”,以及近日台湾东帝士集团总裁陈由豪公开指出曾亲至陈水扁家中致送政治献金,都对陈水扁的选情构成有力的打击。</p>
<p>上述诸项因素总体上说来,对泛蓝是比较有利的,但形势如此,还要泛蓝自己争气。泛蓝困于自身政治态度软弱,在本有优势的两岸关系议题上不敢主动出招,反而陷入被动;经济、民生议题也迟迟不敢抛出,让选民看不出支持泛蓝的好处,所以,至今为止,蓝绿双方依然势均力敌,选情呈现胶着状态。</p>
<p> 综合台湾民意调查作可靠的分析,目前蓝绿双方的民意支持度,大约泛蓝仍高出4—7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差距,换句话说,如果现在进行投票的话,泛蓝有可能胜出50万票左右。但是,选举的最后关头刚刚开始,在这一时期,任何一项突发事件或竞选双方任何一项战略战术错误,都有可能改变整个选举的最终结果,所以,究竟选举结果如何。仍值得密切观察。</p>
<p> 对于我们来说,关注台湾的这场选举,落脚点当然是预测未来的两岸关系。从对策的角度来说,预测台湾的选举结果,是为了更好地制定台湾选举过程中我们的因应对策,但从更长期的眼光来看,则台湾的选举无非是两种结果。我们对策的重点当然应放在对不同选举结果的应对上。</p>
<p> 如果台湾最终的选举结果不出意外,泛蓝以微弱的票数险胜,则两岸关系将会如何?</p>
<p> 首先,从短期来看,泛蓝取得政权之后,立即必须面对的是台联党和民进党的支持者可能引发的社会动乱和民进党因不甘于失败而刻意的捣乱。在选前,国亲两党因夺取政权的共同利益而合作,但一旦政权到手,面临权力分配,国亲两党的矛盾将趋于尖锐,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立委”选举,国亲两党政客之间的利益更难协调,“立委”选举很可能将成为关键的一战。泛蓝只有争取在“立委”选举中获胜,取得“立法院”的多数席位,才能保证较顺利的执政,倘若因为国亲两党内讧,自相残杀,鹬蚌相争,而予民进党以可乘之机,从而遭致“立委”选举的失败,则泛蓝政权将成跛脚政权,一切施政无从谈起,四年之后能否保住政权,就只有拭目以待了。</p>
<p> 基于上述分析,在泛蓝夺取政权之后,短期之内,必将忙于台湾内部的问题,寻求稳定政权,因此在两岸关系上势必难以有大开大阖的格局,势必谨小慎微,以稳定两岸关系现状为施政的目标。</p>
<p> 从相对长期来看,国民党的本土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本土化的发展,国民党也将愈来愈从原先的立场变质,而强调“中华民国的独立”,当然,在表面上,国民党也尚不会断然放弃一个中国的宣示和九二共识的承认,只不过其实质内涵发生变化,因此,如何在此种形势上,寻求尽快恢复两岸的对话与协商,打破两岸关系僵局,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将是对我们对台政策的重大考验。</p>
<p> 倘若台湾选举的结果出现意外的突变,民进党再次赢得胜利,则不论从短期来看,抑或从长期的角度着眼,两岸关系都将面临相当严峻的形势。</p>
<p> 从陈水扁2月3日抛出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互动架构”来看,民进党关于两岸“一边一国”的立场是相当坚定的,选举的胜利更会强化民进党的“台独”立场,民进党胜选之后的“台独”活动将加快升级,未来“公投”和“制宪”将会成为引爆两岸关系危机的两颗定时炸弹。由于看不到民进党回到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的可能,我们对民进党的政策已不可能再“听其言,观其行“,相反地,有可能趋向于更加强硬,两岸关系的紧张将不可避免。</p>
<p> 我们在加快军事准备的同时,对台政策将面临两项重大的挑战:一是如何处理好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与实现祖国统一的关系,二是如何在确立对台政策的同时,处理中美关系?或许,民进党胜选后的两岸关系将促进我们的对台政策陆续作出重大的调整,这些调整不仅仅是战术、策略层面上的,而可能更是战略层面上的。</p>
<p>(作者系福建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