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10-6-9 17:22:4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点串讲(通俗易懂)

第一回&nbsp;&nbsp;纲举目张说导论,饮水思源谈政经 <br/><br/><br/>话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导论部分,篇幅短小,分数也是不多。但我们既然说是演义,就必须从头说起,不能因为它考试的时候用处不大而舍之不论。 <br/>话说马克思本来不是经济学家。此公大学时期搞的是法律、哲学这些东西。但是马克思一生学术研究却存在一个悖论,就是他虽然哲学了得,但是却从来没有自己写过一本系统的阐明自己哲学思想的教科书,却留下了一部《资本论》专门研究经济问题。我们现在学习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总结出来的,有一些是苏联人搞出来的,真可谓是鱼龙混杂。但政治经济学确实基本上是马克思的原典,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指导性强,对我们的实践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br/>破解上述的悖论其实很简单。一来如果一个人学得了《资本论》的真髓,那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肯定能够融会贯通。二来历史上没有留下系统的哲学论著而留下了通向自己哲学思想的钥匙的哲人也并非马克思一个。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孔老二同志,生前就一直主张“述而不作”,把《六经》整理了一番,表面上看什么自己的东西都没有留下,可是实际上把自己的思想扎扎实实的融会到了《六经》中。《资本论》里处处透露着马克思哲学思想,比如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分析方式等等。最后一点就是,从19世纪开始,经济学逐渐成为了一代“显学”。很多别的领域的学者都纷纷的加入到经济研究中来,马克思大概也不能免俗吧。 <br/>话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来自于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经济学家们。插一句,自从斯密去法国从重农学派“偷艺”回国之后,英语世界的经济学水平就开始领先于世界。而很巧合的是,《国富论》发表的同一年,英语世界里又发布了另外一部同样重要的文献,那就是美利坚的《独立宣言》。看来从这一年起,上天开始眷顾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直到二百多年后的今天。自斯密以后,除了马克思、熊彼特、哈耶克等几个说德语的人还能活跃在经济学领域开山立派,剩下的别的国家人只能够望英语而兴叹。现在你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几个人,几乎清一色的英美背景,少数几个人还以英语普及的巨好的瑞典人居多。不服不行啊。 <br/>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从马克思创立以后,恩格斯也作了很大的贡献,往后来考茨基、希克斯等第二国际的那一帮人也作了一部分贡献。不过对我们考试而言,贡献最大的就是列宁和邓小平了。为何?因为这一部分中除了马克思的原典外,列宁贡献了几个理论,而社会主义部分的政治经济学就几乎和邓论内容重叠了。 <br/>说了半天还没说政治经济学研究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两个字“生产”。搁什么都能给它们哥俩扯上关系。首先,人要活着,要发展,就得生产。但是大家记住咯,研究生产力问题,说到底是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因而绝对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关系。有人可能不理解,我们今天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其实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研究它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为什么?你研究了半天只能够知道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征服自然,或者利用自然,也就是自己乐呵乐呵罢了,征服了自然、利用了自然结果你一点儿好处没有捞着,你肯定觉得白研究了。 <br/>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比较好明白生产关系的三个部分了吧。你要生产,比如种树,好了,先说树苗、铲子是谁的,土地又是谁的,这就是所有制问题。让你拿着别人的铲子种别人的树,种好了非得说这树是你的,别人肯定不干。如果别人雇你给他种树,这就是生产关系的第二个方面,人与人在生产中关系如何。首先你得明白给谁种树呢,这就说明所有制问题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如果那个人拿刀子逼着你干活,那么没准儿就是奴隶社会;相应的,如果那个人说你种好了树我给你多少钱,那没准儿就是资本主义了。种好了树,树也长成了,就面临着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是全是你的,还是一人一部分;是谁劳动谁获得,还是不劳动也能分,这就有着根本的不同了。&nbsp;<br/></cc>&nbsp;&nbsp;&nbsp;生产关系包括四个部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我这是按照次序说的。先生产出来东西,而后你发现,你的他没有,他的你没有,那么交换吧。换了以后,给你干活的人,需要你养活的人就纷纷过来让你把这东西分给大家,这就使分配。最后你使用了产品这就是消费。 <br/>我们学马克思主义,什么事情都得讲一个辩证。比如上面四个部分的关系,我们需要知道,生产是根本,但是别的同时也是生产,而生产也是交换、分配、消费。为何?狭义的生产就是产品的生产,但广义来说,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全过程都能算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是为了生产服务的。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为了生产,肯定要交换一些必要的生产要素,并且要把它们合理的分配到各个领域当中,最后,使用这些生产要素就是消费这些生产要素。所以,生产和它们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生产是基础,坚持了唯物主义;大家可以相互转化,就是辩证法咯。 <br/>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10-6-9 17:23:10

第二回&nbsp;&nbsp;纵论商品经济,浅谈二重原理 <br/>中国有句古话,“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人类社会从产生以来,虽说经历了漫长的好几百万年,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社会制度的变化无外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变化。于是,存在了五个社会形态,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又分为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r/>五种社会制度相比很多同学都耳熟能详,小时候学历史也学过。那什么是自然经济呢?大家可以想想靠天吃饭的特别贫困的农村。一来是一年下来种地所得勉强能够糊口,吃的粮食、蔬菜几乎全是自家生产的,穿的衣服也是自己织的布,这个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基本上不存在分工。二来是人和人之间相对封闭。过去一说闯关东、走西口就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而我前几天去长春,零点开始坐车,晚上七点就到了,除了掏钱,什么其他的问题都没有。 <br/>那什么是商品经济呢?顾名思义,自然经济靠“自然”吃饭,商品经济肯定是靠商品吃饭咯。并且与自然经济相对,商品经济首先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生产是为了交换,二是开放经济。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第三个特点,那就是生产既然是为了交换,那么肯定是生产的越多越好咯,所以商品经济的生产是扩大再生产。我们前面说的五种社会形态中,从资本主义开始就是属于商品经济了。原因很简单,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br/>商品经济一方面可以分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形态,另一方面按照商品经济的特点又可以分为简单的和发达的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的时候,人们生产是为了交换到供自己消费的商品,以物易物。而发达商品经济的时候,人们生产必须首先交换到货币。得到的货币能不能购买到想要的商品呢?不知道。于是能够交换到的货币也就越多越好,于是这一阶段的生产是为了获得价值。 <br/>大家可以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一环套一环。现在说到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就对应了以后说到的商品的二因素。一通则百通。政治经济学实际上如果理解了关键,你背不过也难。 <br/>好了,下面说商品的二因素。随便拿一件手头的商品,比如铅笔(以后我们可能经常提到它)。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幼儿园里常见的镜头(可不是说大家都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样,不要误会了):阿姨拿着一只铅笔说,小朋友们,你们说这是什么啊?小朋友们齐声说,铅笔(“笔”字拉长声)。它是干什么用的啊?写字(“字”字拉长声,下同)。多少钱一只啊?两毛。在哪儿能买到啊?文具店。 <br/>好了,这段对话深刻的告诉我们商品的二因素。铅笔,作为商品,能够写字,这是它的使用价值;两毛钱,这是它的价值。价值要通过到文具店交换才能体现出来,换句话说,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没有能够写字的这一使用价值,你花两毛钱,甚至再多,你用铅笔也不会写出半个字来。所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r/>文具店的叔叔阿姨一般不会使用要出售的铅笔。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把铅笔卖给小朋友们。小朋友才不会买叔叔阿姨手里正在使用的铅笔呢(除非他们是大明星)。所以,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中,却又存在着矛盾。马克思说,商品从使用价值到价值的跳跃十分惊险。跳不过去,摔坏的不是使用价值(铅笔还能用来写字),而是使用价值的所有者(铅笔买不出去文具店可救药赔本了)。 <br/>交换的时候,商品的使用价值所有者为的是获得那个两毛钱,也就是价值;而价值的所有者为的是获得那个铅笔,也就是使用价值。所以说,买卖双方都不能同时既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获得商品的价值。 <br/>商品的使用价值一般是不会变的。除非商品本身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铅笔这个东西,居然这么神奇,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够写字,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能够写字,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仍然能够写字。一点儿都没有阶级感情。但是铅笔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可能是一块(资本家们太狠毒了,居然这么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可能一分都不值(没有货币了)。因而,实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则是社会属性。 <br/>属性不同,生产出来它们的劳动也就不一样。生产使用价值的是具体劳动。美国著名作家伦纳德?里德写过一篇《铅笔的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具体劳动就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比如切、坎、削等等等等。而生产价值的是抽象劳动,就是劳动的抽象形式,换句话说“人类体力、脑力一般形式的耗费”。你花一个小时时间,想出来一个好的广告创意,所得到的工资可能够你吃一个月的法国大餐,这就说明你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相当于厨师们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所以它们价值是相同的。 <br/>劳动的这一二重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位置相当重要。理解好它了,剩下的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br/>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10-6-9 17:23:34

第三回&nbsp; <br/><br/>劳动决定价值,不仅仅是对价值质的规定,也是对价值量的规定。上回说道,抽象劳动生产价值,这句话仅仅告诉我们价值是被谁生产的,而不能告诉我们生产出来的价值有多少,换句行话,不能解释价值量的高低。 <br/>既然抽象劳动生产价值,那么价值量的多少也肯定和付出抽象劳动的多少相关咯?没错。 <br/>有人要问,抽象劳动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一般耗费,怎么能从量上进行比较呢?张三动了半天脑子,消耗了N多脑细胞,只算出来了1+1=2,而李四不假思索的就可以算出艰深的微积分,表面看来张三的脑力耗费比李四多,可是为啥李四生产的价值量比张三多呢? <br/>&nbsp;&nbsp;&nbsp;&nbsp;下面就要解释这个问题。原来我们计算价值量,并不能够简单的进行抽象劳动的比较,因为个人条件不同,付出的抽象劳动被社会承认的程度也就不同。进行商品交换,必须被社会所承认。你拿着自己费尽心机“造”出来的导弹卖给本?拉登,人家肯定不买——万一没被美国人捉住,到被你这个“导弹”把自己给炸出个好歹就不合算了。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r/>&nbsp;&nbsp;&nbsp;&nbsp;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高中课本上就有,不过很多理科生当时没有好好学习政治,就像我们这些文科生没有好好学习物理化学一样,应试教育害死人啊。上了大学,公共课上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想必也有很多同志没有好好听课,当然也不排除老师水平比较低的原因,如果要我讲,嗬嗬……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br/>&nbsp;&nbsp;&nbsp;&nbsp;好似很长,是不是?其实记住两个点就可以了。一是正常的生产条件,这是一个大前提。二是劳动程度的平均,这是一个直接条件。记住了这两点就可以了,我们后面还要涉及这两个条件,逐步加深吧。 <br/>不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才能有吗?如果“不正常”了,会怎么样呢?这就要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劳动生产率。 <br/>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换句话说,生产东西的数量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我们说“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就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一定。如果发生了变化,那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者降低了。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东西增多,而降低则意味着减少。 <br/></cc>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应,还有一个概念就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定义大家不必仔细的去探究。举个例子,考研复习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一天看50页“红宝书”,你的个别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天看80页“红宝书”,哦,那么你就将比社会上很多人提前完成看“红宝书”的任务。资本家进行生产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个别劳动生产率高,那么肯定能够多赚到钱,而如果低了,肯定赔钱,不破产就是好的了。 <br/>&nbsp;&nbsp;&nbsp;&nbsp;社会的生产比我们看“红宝书”要复杂很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社会存在分工,并由此存在交换。而我们看“红宝书”就不能说你看马哲,我看邓论,然后咱们俩交换一下吧。由于存在分工,那么生产这生产东西就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满足别人的需要。但虽然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但是生产多少生产什么怎么生产还是有个人控制的。于是这就构成了矛盾。我生产付出了个别的劳动,如果是私有制,那么就是私人劳动;而决定交换比率的价值量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前面说到一个张三和李四的例子,顺着往下说,张三付出的个别劳动量大大多于社会必要劳动量,所以他的劳动被承认的只是等于社会必要劳动量的那一部分,而剩下的全部被社会否认掉了。而我的劳动有多少被社会承认又有多少被社会否认,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拿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换。而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这一矛盾,就成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br/>&nbsp;&nbsp;&nbsp;&nbsp;在张三和李四之间,由于存在了个别劳动和个别价值的差异,由此又和社会劳动和社会价值存在差异,于是,张三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试图早日赶上李四;而李四也努力学习,防止有一天被张三赶超。这种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了。 <br/>&nbsp;&nbsp;&nbsp;&nbsp;说到这里,我们顺道说一下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基本内容我们算是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说说客观要求。前面说到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可以看出所谓根据商品的价值等价交换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多了,不被社会承认,而少了则一方面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而自己也不能多赚钱。 <br/>价值规律是一条商品经济条件下很厉害的规律。最突出的表现在供求关系上。这一点可能大家都知道。供大于求了,商品价格下跌;供小于求,商品价格上涨。虽然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但这种偏离并不会离价值很远,并从长期来看,价格还是符合价值的。 <br/>&nbsp;&nbsp;&nbsp;&nbsp;价格、供求、竞争这些东西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市场机制。之所以说市场机制的价值规律的外在机制,是因为市场机制不象前面所说的价格机制那样受到价值规律的直接支配,而是受到被价值规律支配的那些价格机制等等所支配。我们知道,在货币出现了以后,生产者的利益最终表现为货币利益。由于供求关系的存在,使得生产者有的时候可能获得比较多的利益,而有的时候获得比较少。于是,大家纷纷加入到获利多的行业,而退出获利少的行业。这样呢,获利多的行业由于来了一票人分割利润,但个企业获得的利润也就少了;而获利少的行业则由于和尚少了,但个和尚能分到的粥也就多了。这一机制我们后面还会遇到它。正是因为这一机制的存在,才有后面生产价格等等概念的产生。&nbsp;<br/><br/>&nbsp; <br/>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10-6-9 17:24:03

第四回 <br/><br/>上回书说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就存在一个如何表示出来的问题。使用价值怎么表现出来呢?举个例子,馒头能够让人吃饱的使用价值怎么表示出来呢?由于社会的作用,人一看到馒头就知道吃这个东西能让自己饱,因而表示商品使用价值的就是商品本身。而价值的表示则是本回内容的缘起了。 <br/>&nbsp;&nbsp;&nbsp;&nbsp;价值要被交换价值表现出来。换句话说,馒头的价值要被交换馒头的商品表现出来。我们跨过书上一些令人脑子需要绕一个弯的内容,直接可以认为,馒头的价值要被买馒头的货币表示出来。货币形成以后,整个商品社会就知存在两个极端了,一头是商品,另一头是货币。我们说过货币表示了商品的价值,而商品本身则表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br/>货币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从人类有交换以来,怎么说也等了个几万年。马克思论述交换的货币形式的分析方法采用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大家记住了也可以往别的地方上套。 <br/>&nbsp;&nbsp;&nbsp;&nbsp;首先是随便的交换,马克思说的是简单的交换。我牵了一只羊出门,发现我想要的斧头就在门口的那个人手里,而且正好那个人也想要羊,于是我们俩交换了。 <br/>&nbsp;&nbsp;&nbsp;&nbsp;然后是扩大的交换。话说我今天运气特别好,牵了羊一出门,就有一群人围了上来,拿着斧子、面粉、蚕丝等等等等,都说要用来交换我手里牵的羊。这时候,羊能够交换很多种商品,就是扩大的交换。 <br/>&nbsp;&nbsp;&nbsp;&nbsp;日子久了,世界各地的人都愿意用羊来交换各式各样的东西,这个时候,羊就可以被叫做“一般等价物”,就是一般情况下都能和商品交换的东东。 <br/>&nbsp;&nbsp;&nbsp;羊毕竟是活的,带起来不方便,并且我一只羊交换两把斧头的话,我如果要一把斧头怎么办呢?把羊杀掉倒是能解决,但是羊肉会变坏,拿到羊肉的人再和别人交换东西时,人家就会说,你这坏羊肉只能换好羊肉的一半的东西了,这怎么办呢?如果是斧子还好说呢。如果一只羊等于100斤大米,我为了要买1斤大米,该把羊怎么办?于是,大家发现了一个携带方便、容易切割、密度均匀的好似天生就是为了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贵金属,一般来说就是金银,但是也包括铜、铁等。于是马克思引用别人的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br/>&nbsp;&nbsp;&nbsp;&nbsp;上面说了半天,货币的定义也就出来了,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有什么职能呢? <br/>&nbsp;&nbsp;&nbsp;&nbsp;答案是五种。我让大家这么记住它,虽然不是特别科学:金木水火土。金呢,是指世界货币;木呢,是指价值尺度;水呢,是指流通手段;火呢,是指支付手段;土呢,是指贮藏手段。下面一一解释。 <br/>&nbsp;&nbsp;&nbsp;&nbsp;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职能,也是两大基本职能之一。因为是“尺度”,尺子最初都是用木头做的,所以我把它叫做“木”。既然是尺子,就只要有刻度就可以了。因而并不需要表示出实实在在的货币。我们买衣服回来,上面写着180cm,并没有摆一个180cm身高的活生生的人在旁边,也就是这道理。 <br/>&nbsp;&nbsp;&nbsp;&nbsp;第二种职能是流通手段。为什么是“水”呢?我从英文来讲以下。英文货币是currency,另一种含义也就是流通,可见货币和流通从来就是不分家的,而它的形容词形式current有一种名词含义就是水流。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且,空空的水渠里没有水流是走不了船的。 <br/>&nbsp;&nbsp;&nbsp;&nbsp;前面说的是两大基本职能,是与生俱来的。除此之外,剩下三种职能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初步出现的。贮藏手段是指有货币却不用,准备以后使用的这一货币手段,但是能够执行这一手段的必须是实实在在的重金属,所以,我用“土”来简称它,为何?埋在土里不坏的东西才能贮藏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后面谈到的纸币并没有贮藏手段,有的只是储藏手段。因为货币是社会信用发展的结果,而放在家里的纸币时间长了一是会烂掉,二来可能放在家里的这一段时间,社会信用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纸币再拿出来就不如过去值钱了,甚至有作废的危险。 <br/>&nbsp;&nbsp;&nbsp;&nbsp;支付手段为什么是火呢?支付手段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欠债还钱。欠债还的钱总是要在借贷发生一段时间以后才还的。你如果不还钱,债主可是要发火的。 <br/>&nbsp;&nbsp;&nbsp;&nbsp;世界货币是世界经济密切联系起来以后才产生的货币职能。一般来说,长期以来能够执行这一手段的也和贮藏手段一样,只能用贵金属,而且一般来说只能用黄金来执行。但随着社会信用的发展,一些国家发行的货币,比如美元、日元,在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都能够跨国是用,发挥世界货币的作用。而欧元更是世界货币了。 <br/>&nbsp;&nbsp;&nbsp;&nbsp;大家都知道货币是一个好东西,越多了越好,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流通的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公式是,货币数量=商品总量*商品总量/流通速度。这个公式和大家初中学习的欧姆定律类似,理科的同学可能更容易理解以下。 <br/></cc>纸币如上面所说,是社会信用发展的结果,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实际上,大家可以发现,纸币本身容易磨损,不容易分割(你不能把10元人民币分成10份当10个1元的用),唯一的好处就是携带方便。但是我带出去了几千里,谁能够保证钱还不贬值或者不作废呢?举个例子,几十年前,你如果从台湾携带个几亿新台币经过金门岛游来大陆,那几亿新台币估计连一根冰棍都买不了。而你如果从大连坐船,走更远的水路到上海去,哪怕是一元钱,也能够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见,国家信用是纸币使用的保证,如果像国民党那样,货币以科学计数法的速度贬值,人们自然就不用法币、金圆券和寿命更短促的银元券,而使用黄金、美元,甚至是袁大头了。 <br/>&nbsp;&nbsp;&nbsp;&nbsp;纸币虽然携带方便,但是还是有缺点。我买一袋米、一袋面,纸币还方便些,如果我要买高价的东东的话,纸币就未必方便了。大家一学年的学费大概在几千,少数热门专业或者体育艺术类的有一万多的,设想你如果交以下学费,哪怕只是一学年的,估计就很重了,如果以下交四年的,估计一个人就不容易拿得动了。信用货币于是就应运而生了。凭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发行一些信用卡、支票来代替大量的货币。而信用货币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花未来的钱,就是透支咯。 <br/>&nbsp;&nbsp;&nbsp;&nbsp;既然是凭借信用来发行的,就难免出现信用滥用,如果国家利用自身的信用而发行多余实际需要的货币,那么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发少了,就是通货紧缩。通货也者,流通的货币是也。 <br/>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10-6-9 17:24:44

第五回 <br/><br/>说了很多劳动创造价值,前面的内容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诞生在马克思的那个年代之前,在中国,墨子就说过类似的话,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还是后来的基督教,都朴素地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到了亚当?斯密的年代,他才比较系统的论述了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则是在斯密基础上把劳动价值论坚持到底了。 <br/>&nbsp;&nbsp;&nbsp;&nbsp;哲学里面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现在的生产力自然非马克思的年代可以比,社会分工的程度自然也是今非昔比了。发展劳动价值论自然成为了理论的必然。 <br/>&nbsp;&nbsp;&nbsp;&nbsp;首先来说,劳动的种类现在比过去多了很多,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说的“产业工人的劳动”看作是唯一创造价值的劳动。举个例子,你的自行车坏了,你去找别人修车,这虽然是一种服务,但却让你坏了的自行车恢复到了过去的使用价值,当然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过去我们都在家里自己做饭,现在我们去饭店吃饭,凭借饭店里厨师、服务员的劳动来完成我们自身劳动力的维护,这当然也是创造价值的。再者,过去马克思只说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才创造价值,而现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知识的创造被独立出来,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能够和生产过程结合让同一劳动生产出来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生产精神财富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 <br/>&nbsp;&nbsp;&nbsp;&nbsp;最后说一点就是,价值不完全等于财富。我自产自用一件物品,虽然不参与市场交换,没有价值,却是属于财富的。财富可以近似的看成使用价值的积累。所以,劳动创造价值,但是劳动只有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创造财富。“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 <br/>&nbsp;&nbsp;&nbsp;&nbsp;第四回说了货币,前面说了商品。我们大家都有亲身的感受,就是拿钱去市场上买东西。但是从社会整体来说,有货币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之分。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则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这么说可能有些抽象,举个例子,农村过去生产力很低,又“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花钱,养牛为耕田”之说,这就是很典型的商品流通形式。猪鸡牛作为商品生产出来并出售,为的是获取货币,而获得货币的目的则是过年、花钱、耕田,就是以得到商品给自己消费。而我们小卖部里的老板,和我们之间则有很典型的货币流通形式。老板用钱去进货,得到商品,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且那么多铅笔橡皮他一辈子也用不完,那么多面包香肠他一辈子要么吃不完要么没吃完就过期了。他购进商品是为了卖给我们,然后获得利润,就是增值的货币。 <br/></cc>这里就存在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资本总公式(G—W—G')之谜。就是为什么经过商品的中介,货币会出现一个增值△g。贵买贱卖中不会产生增值,因为你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最后还是等于什么也没有增加。那么这个增值,就是剩余价值是怎么产生的呢? <br/>&nbsp;&nbsp;&nbsp;&nbsp;这个问题的答案长期在经济学界讨论不休,我下面就把马克思的思考结果写下来。 <br/>&nbsp;&nbsp;&nbsp;&nbsp;既然流通过程中都是等价交换,发生不了价值增值,那么价值增值肯定是在别的场合发生的了。在资本总公式中,似乎除了流通过程之外,只有生产过程,那就肯定是在这里了。 <br/>&nbsp;&nbsp;&nbsp;&nbsp;在生产过程中怎么发生价值增值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资本家从市场上购买的一是生产资料(Pm),一是劳动力商品。注意了,这里是劳动力商品而不是劳动商品,原因下面解释。生产资料是一种逆来顺受的东西,它自己是死的,不会创造任何价值。而又可能创造价值的只能是人,在这里表现为商品形式的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劳动力成为了商品,是在等价交换中实现的,但是很不幸,劳动力这种商品除了价值以外还有自身特有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就是能够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本领。因为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资本家才有可能在生产领域中获得价值的增值。 <br/>&nbsp;&nbsp;&nbsp;&nbsp;劳动力是人类的劳动能力,并不是从来就是商品的。资本家能够在市场上买到这么好的“能够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商品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是要劳动者很自由,不是属于别人的努力或者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佃农;二是他们要贫穷,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几乎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生。大家现在明白一个道理了吧,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br/>&nbsp;&nbsp;&nbsp;&nbsp;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所有权,而是劳动力使用权,并且是出让定期的劳动力使用权。所有权是属于劳动者的,别说别人想拿走,就算你想给都给不出去。别人不会解微分方程,而你会,但是他出多少钱也买不走你这种能够解微分方程的能力。 <br/>&nbsp;&nbsp;&nbsp;&nbsp;劳动力具有这样的特殊的使用价值,那么它的价值如何形成的呢?也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维持人的生存的生活过程,是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才能实现的。所以,劳动力价值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屑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生产其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还在于它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前面很好说,就说最后一点。中国人从小吃馒头大米长大的,肉类很少吃,奶也很少喝,这样一来形成的劳动力价值肯定低于整天吃面包牛肉,喝牛奶长大的欧洲人,抛开教育水平不说,吃的东西咱们就比人家便宜,劳动力价值低也是很正常的。&nbsp;<br/><br/>&nbsp; <br/><br/>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10-6-9 17:25:00

第六回 <br/><br/>说完了劳动力,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也该开始了。资本主义生产是资本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但是剩余价值也不是凭空获得的,需要先把商品生产出来才行;生产商品的过程也就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了。在这一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生产商品是一个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创造着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另一方面也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资本家都很精明,肯定会让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者自身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我们一下简称m。 <br/>&nbsp;&nbsp;&nbsp;&nbsp;因为价值和包括在价值里面的m都是工人创造的,但是资本家为了生产,除了花钱雇用工人,还要买生产资料,机器设备啦、原材料啦、厂房啦等等。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一个事情,就是那些厂房机器设备,是创造不了价值的,真正创造价值的是人。因此,资本家投在厂房机器设备上的叫做不变资本(c),就是说这些资本一是一,二是二,增加不了了。而付给工人的工资则叫做可变资本(v),因为你投进去一,工人可能给你创造二,越来越多,能够变化。有人可能要问,只有人没有机器设备你能生产出来东西吗?答曰,可能能,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不能。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人而只有那些机器设备,肯定不能生产出来东西。为什么呢? <br/></cc>其实我们要知道,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是因为人类能够自己创造工具来进行生产劳动。换句说话,你不是没有机器吗?不怕,我有本事,做一台。什么?没钢没铁?我自己挖矿去。什么?连矿山都没有?那你还想从事生产,还想剥削我啊。 <br/>&nbsp;&nbsp;&nbsp;&nbsp;如果你不明白这个例子,那么我们看看历史。人类早期,什么东西都没有,有的只有人和自然,人于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树变成棍子,把石头变成石斧。创造出了一样有一样工具,不断地把自然变成了属人世界(不知道这个词什么意思看马哲去!)。我们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后来汽车、飞机、大炮、轮船都有了,原子弹爆炸了,卫星上天了。日本和德国,战后的工业基础几乎全被美苏弄走当战利品了,结果没几十年,就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和第三。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劳动者。c没有,我们可以想办法克服;但如果v没有,整个国家都是傻子呆子,那就算是上帝也没办法拯救了。 <br/>&nbsp;&nbsp;&nbsp;&nbsp;我们刚才说了三个概念,一是m,一是c,一是v。这三者就构成了全部的商品价值,换句话说商品价值W=c+v+m。而m/v就表示资本家抢走工人的和工人得到的部分的比例,也叫做剩余价值率。 <br/>&nbsp;&nbsp;&nbsp;&nbsp;知道了剩余价值率(m')我们会有一个疑问,这个东东表示什么意思啊。下面我们说一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谓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资本家让工人干长一些时间,工作强度加大一些,而获得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在现实里的例子很多。比如《资本论》里面举的英国18世纪的例子。而我们眼睛可以看见,耳朵可以听到的真实例子更是举不胜举。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有些人说《资本论》已经过时了云云;可是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的工厂、矿山、建筑工地上,雇主强迫工人劳动十几个小时以上,且一年之内也几乎没有星期天、节假日,而且一入场就没收身份证防止劳动逃跑等等行为,则比之《资本论》所记录有过之而无不及。观察上述的不把工人当人的企业,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们的共性,就是技术水平很低,工人几乎不需要什么知识和培训就可以进行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时间越长,劳动强度越大,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这种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而我们在中国可以同样的看到这样的企业,他们的工人依照劳动法规进行劳动和休息,但是资本家照样赚钱,而且不菲。这些企业大多都是科技水平比较高、工人也有比较良好的教育背景。在这样的企业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并没有改变,一天劳动时间还是八小时。但是一天之内,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换句说话,工人一天之内用于生产养活自己的价值的时间减少了,于是剩下的时间就可以“专心”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了。我们可以看一看现在的超市,食品的价格越来越低,这样一来,养活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了,而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时间就增加了——由此看来,农产品价格低了,一方面农民不受益,另一方面,工人也只是部分的受益,而资本家才是最终的受益者。 <br/>&nbsp;&nbsp;&nbsp;&nbsp;&nbsp;从历史上来看,资本家雇佣工人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是这样的。一开始,千方百计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后来发现这样做,一方面工人的劳动能力受到很大破坏,另一方面工人也不肯这样的继续受罪下去。而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由于主要依赖人的体力,而人的体力总是有生理上的极限,所以此绝非长久之计。那以后怎么办呢?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是个好办法,于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历史也就开始了。但是有此觉悟的必经只是少数资本家。他们率先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自己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个别价值下降。但是产品必经是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出售的,于是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就出现了,这部分差额被率先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生产的资本家拿走了,这部分差额就被称为“超额剩余价值”。随后,其他的资本家也看到了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生产的好处,于是纷纷采用。这样社会生产率最后被提高,资本家的个别生产时间逐渐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持平,超额的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但是这个时候,由于资本家采用了先进技术而非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方法,故而这个时候获得的剩余价值仍旧属于利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而获得的。

taotie53 发表于 2010-12-20 12:28:05

好东西~谢谢楼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点串讲(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