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培训:言语理解课堂笔记
<div class="main_title">关联词语 (微观)<br/>1. 并列复句 <br/>(1)表示相关的几种情况并存。 <br/>【关联词】单用的“又、同样、同时”等,这些词语多用在后续分句中。双用的“也……,也……”,“又……,又……”,“既……,又……”,“一边……,一边……”“有的……,有的……”。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而用两句结构一致的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br/>(2)表示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情况。 <br/>【关联词】“是……,不是……”,“不是……,而是……”,“有的……,有的……【理论要点】<br/>1.重点是一致的,针对主旨题要全面的概况,没有次重点,不得偏颇,A+B<br/>2.无次序,<br/>3.分句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存:互为解释,补充说明,同意向的关系<br/> 一种是相反或相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同角度,反意向的关系<br/>多重复句看大主语<br/>表现形式:一种是关联词<br/> 一种是符号:顿号,句式相同<br/>2.递进复句 <br/>【典型格式】“不但……,而且……”。如“大别山区不但矿产很丰富,而且自然景色很美。” <br/>【关联词】跟“不但”作用相同的词语还有“不仅”、“不单”、“不独”、“不只”等,跟“而且”相同的词语还有“并”、“并且”、“也”、“还”、“甚至”“更”等。 <br/>“黄金不只是一种名贵的金属,也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万能语言。” <br/>“寿昌不仅学习戏里的唱腔身段,还从母亲那里弄些碎布学剪戏中的人物。” <br/>“犯罪官员们所面对的不单是牢狱之灾,他们似锦的前程也毁了。” <br/>【多重递进】“不但……,而且……,甚至……” <br/>“来这家大型食品超市购物的不仅有当地的家庭主妇,而且有附近街区的居民,甚至京津地区也有驱车前来采购的。” <br/>【理论要点】<br/>3. 因果复句 <br/>【典型格式】“因为……,所以……” <br/>【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由于……,因此/因而……”、“可见”、“看来”、“总之”、“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等。 <br/>【理论要点】<br/>结论后面是重点<br/>因为。。。由于。。。引导的是原因从句,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出结论<br/>之所以。。。是因为。。。重点在后半句,通过倒装语句的形式强调原因 <br/>4. 转折复句 (重点)<br/>【典型格式】“虽然……,但是……”、(强转折)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 (弱转折)<br/>【关联词】跟“虽然”作用相同的还有“尽管”、“虽说”、“固然”等,跟“但是”作用相同的还有“可是”、“不过”、“然而”、“却”、等。 <br/>【理论要点】 <br/>转折之后是重点<br/>虽然引导的是会话的策略目的不在于肯定其本身,而在于引出转折之后的语句<br/>强弱转折同时出现的时候,重点在强转折之后<br/>虽然。。。但是。。。 虽然可以省略,但是必须使用<br/>5. 条件复句:前面引导的是条件,后面引导的是结果 <br/>(1)假设条件句 <br/>【典型格式】“如果……,就……” <br/>【关联词】跟“如果”作用相同的有“假如”、“倘若”、“要是”等,跟“就”作用相同的有“那么”、“那”、“便”“只好”等。 <br/>“如果我们走沪宁高速公路,那么可以提前一个小时赶到机场。” <br/>特点:<br/>注意关联词的交换搭配<br/>表示假设的条件为未然性的时态<br/>关联词通常成对的出现<br/>(2)周遍条件句 <br/>【典型格式】“无论/不管……,也/都……” <br/>特点:前半句引导的是条件的范围,后半句只要满足前半句的范围就有一个相同的结果<br/>(3)充分条件句 <br/>【典型格式】“只要……,就……”“如果……就” <br/>【关联词】“只要……就……”、“如果……就……”、“有……,就有……”、 <br/>“倘若……就……”、“如果……那么……”、“一旦……就……”、“假若……则……” <br/>“只要有新药物出现,就会产生新的细菌变种。” <br/>“电视里只要一有消息,我就会坐下来看个究竟。” <br/><br/>(4)必要条件句 <br/>【典型格式】“只有……,才……”,“除非……,才……”,“必须” <br/>【关联词】“只有……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 <br/>“不……不……”、“除非……不……”、“除非……才……”、“除非……否则不……”、<br/>“如果不……那么不……”等 <br/>“只有把北门的十多家小工厂全部迁走,才能彻底解决噪音污染问题。” <br/>“除非苏秋水当连长,才能带好这批以‘小皇帝’为主体的新兵。” <br/>【理论要点】 <br/>例:只有认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 条件重要。<br/>1.必要条件后是语句的重点,只有,除非,必须,应该,需要,怎样,最后引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语句。 <br/>2.引导词“只有。。。”,“除非。。。”省略时,可以根据“才”来推断之前的语句为必要语句<br/>3.充分条件“只要。。。就。。。”和必要条件“只有。。。才。。。”区别<br/>A(前件)都是条件,B(后件)都是结果<br/>如果天下雨,那么地湿。 A---->B B不一定推出A<br/>成分条件句:结果具有确定性,条件不具排他性<br/>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r/>必要条件句:结果不具有确定性<br/>6. 让步复句 <br/>【典型格式】“即使……,也……” <br/>【关联词】跟“即使”作用相同的还有“就是”、“就算”、“纵然”、“哪怕”等。 <br/>“即使遇到百日大旱,这套供水系统也能保证供应生产生活用水。” <br/>“前面纵然是刀山火海,我们也绝不后退半步。” <br/>“哪怕‘黑客’们个个神通广大,也无法进入这样的网站。” <br/>例:他们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 他们已经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br/>虽然 B.即使 <br/>【理论要点】 <br/>注意一个时态问题:即使。。。也。。。未然性的 让步<br/> 虽然。。。但是。。。已然性的 转折<br/><br/>7.取舍复句 <br/>【典型格式】“与其 ……不如”、“宁可……也不” <br/>“你与其找他谈话,还不如先到群众中间去了解一下情况。” <br/>“一个伙计说:‘我宁可饿死,也不给周扒皮干了!’” <br/>例: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他人与社会,个人的成功 靠自我努力,</div> <p style="MARGIN-BOTTOM: 0pt; TEXT-INDENT: 22pt; LINE-HEIGHT: 20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fareast-language: ZH-Cn"><font style="FONT-SIZE: 18px">当前的申论学习和培训大致有三种情况:</font></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0pt; TEXT-INDENT: 22pt; LINE-HEIGHT: 20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fareast-language: ZH-Cn"><font style="FONT-SIZE: 18px">一是“傻呼呼”。漫无边际,漫无目的。碰到热点就看,碰到题目就做。结果是时间花了一大把,笔记做了一大摞,热点背了一大堆,考分却是一大憾。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其根源在于思维方式的肤浅化、简单化和自我化,殊不知申论考察的重点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透过万象大观,直击问题本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殊不知,自我封闭、不得要领的复习害人不浅。这也是“备考”考不过“裸考”的重要原因。</font></span></p>
<p style="MARGIN-BOTTOM: 0pt; TEXT-INDENT: 22pt; LINE-HEIGHT: 20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fareast-language: ZH-Cn"><font style="FONT-SIZE: 18px">二是“小聪明”。不读书,不看报,不做积累,不做真题,崇尚押题,迷信模板,投机取巧,沉溺于一知半解的兴奋之中。结果总是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满心欢喜的走出考场,但不得不满腹狐疑地面对可怜的成绩。这种情况较第一种情况要好一些,但问题也很大,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培训惹的祸。应当明确,适当的“小聪明”和培训是必须的,这为我们回答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思维框架和结构框架。但这种“小聪明”如果没有厚实的积累作为血肉来支撑,剩下的就只能是培训老师留下来的那点可怜的模板和框架了。在“反培训”已经成为公务员考试主管部门和阅卷老师共识的今天,这自然会被“反培训”的利剑斩于马下。这就是很多考生自我感觉良好,但考试成绩大相径庭的重要原因。</font></span></p>
<p style="MARGIN-BOTTOM: 0pt; TEXT-INDENT: 22pt; LINE-HEIGHT: 20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fareast-language: ZH-Cn"><font style="FONT-SIZE: 18px">三是“大智慧”。广泛涉猎,善于厚积外部的申论知识和经验,之后通过培训(培训时必要的,但不是万能的),把大量的热点素材和申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高度的概括,把厚厚的教材变成薄薄的关键词笔记和精炼的思维公式。然后,更为关键的是,勤而行之,经过内省式的消化和领悟,在申论思维(见本书第三版序言)的引领下,根据试题具体的素材,充分调动考前积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对关键词进行扩展,从而得出鲜明、厚重的申论答案,最终拿到申论的高分。这就是“厚—薄—厚”的辩证法,也是申论学习的“大智慧”。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把外因和内因相结合,把外部培训与自我积累相结合,才能真正把培训的痕迹抹去,让培训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换言之,“厚—薄—厚”的辩证法也就是反“反培训”的根本方法。</font></span></p>
<p><font style="FONT-SIZE: 16px"><br/></font></p>
<p style="MARGIN-BOTTOM: 0pt; TEXT-INDENT: 22pt; LINE-HEIGHT: 20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fareast-language: ZH-Cn"><font style="FONT-SIZE: 18px">“傻乎乎”的情况过分强调“厚”,“厚”的不得要领。“小聪明”过分强调“薄”,“薄”的过于浅薄。只有贯穿“厚—薄—厚”的辩证法,才能帮助考生们真正走出申论备考的误区。</font></span></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