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发表于 2011-4-11 08:45:44

试论“邻里守望”在情境犯罪预防视野下的传统回归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好赛金宝。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住宅越来越多以高层单元式为主,居民来自四面八方,流动性增大,彼此互不相识,缺乏了解,逐渐从“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在这种环境下,不仅专门机关的视野受阻,让一些犯罪活动有了可乘之机,产生了许多治安死角。于是,我们不得不追问: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守望”,这一传统的中国风俗,难道遗失在现代的都市生活里了?在此,本文就邻里守望在情境犯罪预防视野下的传统回归提几点看法。<br/>理论基础:<br/>  情境犯罪预防理论<br/>  邻里守望这一中国“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即“传统”,费孝通语)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日渐式微,却在域外为情境犯罪预防理论所提倡。情境犯罪预防理论由美国学者克拉克首倡。其主要观点:犯罪的“情境”因素(包括犯罪的时空、机会和条件等)对犯罪人理性抉择和犯罪决策有重要影响。当犯罪的利益条件超过其成本代价时,犯罪即可能发生。所以,以一种较为系统和常设的方法对某些特定的犯罪可能利用的环境加以规划和管理,以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减少可能的犯罪回报,能够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依据这一假设,克拉克提出了目标的强化、防卫空间的设计、社区犯罪预防策略以及疏导和转移犯罪人远离被害人的策略等具体措施。这一理论的发展也受到纽曼的防卫空间理论的影响。纽曼认为,既然不能抑制人们的犯罪动机,我们何不从犯罪的目标与条件上去限制犯罪。没有作案的目标和条件,犯罪就不可能发生。所以纽曼认为应建立一种本身具有防卫作用的对居民和潜在犯罪人都具有影响的建筑模式。他认为防卫空间具有四要素:区域性、自然监控、形象和周围环境。通过这四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防卫空间,以消除犯罪条件。①邻里守望相助是情境犯罪预防理论的具体方法之一。它通过制定邻里守望相助的规则(即邻里守望公约),为邻里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强化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强社区意识;采取邻里监视和居民巡逻等方式,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共同努力防范犯罪。邻里守望的功能不仅只是减少犯罪机会,而且在于再造社会凝聚力。<br/><br/>实践基础:域外实践的启示<br/>  情景犯罪预防视野下的邻里守望避开了传统的以肃清犯罪的社会根源或以法律严惩相威慑为策略的思路,把预防犯罪的出发点放在减少和消除犯罪机会上。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理论新意,而且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获较为充分的印证。许多西方国家以社区为中心,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形成了社区预防网络。社会犯罪预防的最主要形式是“邻里监视”和“居民巡逻”。据载美国有20%家庭的居住区实行了邻里监视制度,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参加了这一活动。加拿大人口中有25%左右参加了邻里监视。澳大利亚于1982年开始试行邻里联防计划,至1984年,维多利亚州的邻里联防已覆盖390个小区大约80万人,新南威尔士已覆盖435个小区大约34 万多户,其他各州也都开始了试点工作。②澳大利亚邻里联防取得了显著效果,盗窃案平均下降30%,犯罪总数约下降81%。英国于1982年开始在柴郡试办邻里联防守望相助委员会,现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约有邻里联防组织3万个。伦敦有100万个家庭参加了邻里联防组织,使入室盗窃于1985年下降了29%,1986年又下降了86%。③德国犯罪学家艾德勒在研究了瑞士、日本等十个低犯罪率的国家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国家之所以犯罪率低,正是因为他们国家的公众积极参加了不同形式的犯罪预防活动。④上述国家实践至少对我们有三点启示:一、邻里守望是公民参与社会治安防范和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方式;二、邻里守望不仅起到了弥补警力不足的作用,还对预防犯罪也至关重要。三、邻里守望不仅减少了居民的恐惧感,还发扬了古老的社区相助精神。如澳大利亚警察总监约翰·艾维里将其作用和优点归纳为:邻里之间互相协调,互相帮助,改善互不相识、漠不关心的状况;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恢复对社区的责任感,增强反犯罪斗争的自信心;加强了警民关系,缓解了警民矛盾,减轻了警察精神上压抑感,提高了警察的战斗力。<br/>法律基础:<br/>  邻里守望公约<br/>  情景犯罪预防视野下的邻里守望倡导邻里相知、相识、相助、充分发挥每个人、每个家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人人关注、家家参与、群防群治、共创平安的局面,建立和谐邻里关系使广大群众在“守望”中回归“守住平安、望到亲情”的传统。<br/>  一是制定公约。邻里守望公约是邻里守望的“宪章”,是基础。我们从控制犯罪机会入手,经过社区或小区居民大多数人的合意,建立旨在减少犯罪情境因素的社区公约。这种公约适应了城市化进程中邻里关系从血缘、亲缘和乡缘关系到契约关系的变化,克服了传统带有高呼口号的色彩。邻里守望公约在性质上是居民公约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现代人隐私权让渡于人身和财产安全权的社会契约。由居民委员会(社区)牵头,成立邻里守望协会,提出公约草案。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自治法》第九条、十五条规定,公约由居民会议过半数表决通过。如果居民委员会或社区辖区比较大,可以划分若干小区,依托小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小区或业主邻里守望协会,提出公约草案。根据《物权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有关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重大事项由业主共同决定。邻里守望属于“重大事项”,其公约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当然,上述公约表决的方式除了一般的居民会议或业主会议外,还可以通过入户调查、电话征求意见、BBS论坛等进行。这样,邻里守望“师出有名”,居民之间、居民与单位之间以及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相互守望有了法律保障。当然,邻里守望不能超出法律禁止的范围,要特别注意不得滥用邻里守望。<br/>  二是营造氛围。在社区或小区的环境设计上,可以让写有提示语的邻里守望公约、邻里守望警示牌醒目可见,如“你已进入邻里守望区域,该区域的居民楼和贵重物品已被严密看管,请勿行窃”、“遇到陌生人,主动问一问;遇到可疑事,及时找民警”。制作、发放“邻里守望卡”,即印有《邻里守望公约》和志愿者联系电话、服务项目等内容的卡片。搭建小区QQ群、BBS这一网络平台,搭建居民、相识相知的交流平台,从网上到网下,广泛开展邻里活动,把都市中曾疏远冷淡的邻里关系再次拉近,营造共建美好家园的平安和谐氛围。<br/>  三是建立“守望点”。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犯罪预防活动,大力推行低保户、平安志愿者义务巡逻等制度,打破一户为单位的“单一”守望模式,建立四级“守望点”,健全“立体防范网络”,使“守望”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营造和谐平安的环境。每个生活区选定一个固定“守望点”,如路口商店、饭馆等个体工商户;每个楼栋、巷道选一名主要“守望点”;治安巡逻员、清洁工、志愿者等队伍作为流动“守望点”;邻里之间作为“相互守望点”。可以通过QQ群建立四级虚拟“守望点”,确保每个守望点信息畅通,发现异常情况时都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同时,在居民中建立奖惩和责任制度,以保证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执行。<br/>  推行邻里守望,填补了犯罪预防系统中的一个空白,至少可以说是强化了犯罪预防系统中的一个簿弱环节。但我们也应看到,犯罪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情境因素只是造成犯罪的一个方面。邻里守望也只是第一层次的犯罪预防措施,不免有局限性。仅仅采用这种单一的措施,效果肯定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将这种环境设计预防和社会设计预防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涵盖司法预防、社会预防和情境预防的完整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对犯罪的防范效能肯定会大大提高。<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试论“邻里守望”在情境犯罪预防视野下的传统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