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老秘 发表于 2011-5-29 08:32:11

文秘教程 文章写作十二题之成文标准与写作艺术

编者按:王梦奎同志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研究,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并担任领导工作,他在文章写作上也颇有心得,早在&nbsp;1997年就出版了《怎样写文章》一书,受到了文章写作爱好者的欢迎和关注。从本期起,本版将分六期刊发王梦奎同志撰写的《文章写作十二题》,相信会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水平有所裨益。<br/>&nbsp;&nbsp;&nbsp;&nbsp;怎样写文章,这个题目很难讲。文无定法,文章之道,有许多是可体会而难以言传的。何况,写文章的人各有各的偏好和路数,“文章是自家的好”。因为是同行同业,同甘共苦,我讲些个人的零星体会,共十二个题目,长短不一,有些意见,是感想式的,只能叫做漫谈。<br/>一、文章怎样才算好&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对写文章,历来有不同看法。有说是雕虫小技的,有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曹丕《典论&nbsp;论文》)。不管怎么说,文章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反映着现实,也记载着历史。<br/>&nbsp;&nbsp;&nbsp;&nbsp;写文章不是少数人的事,凡是知书识字的人,几乎都要写文章。决议和决定,报告和讲话,论文和专著,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乃至书信、公告、通知、合同、广告、便条,以及手机短信之类,都是文章,只是体裁和载体不同。<br/>&nbsp;&nbsp;&nbsp;&nbsp;研究室是参谋和助手班子,是以调查研究和文章写作为职业的。我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期间,听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的同志说,有一个顺口溜:“研究室,体改办,拎个破包到处转,厚着脸皮蹭顿饭,写成文章没人看。”我说,这是表扬研究室和体改办。“拎个破包到处转”,说明艰苦朴素,工作勤奋;“厚着脸皮”才能“蹭顿饭”,说明没有特权;“写成文章没人看”,可能是别人不爱学习,也可能是文章写得不好,只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br/>&nbsp;&nbsp;&nbsp;&nbsp;文章怎样才算好,也是见仁见智,不<br/>容易一两句话说清楚。甲认为好,乙可能不以为然;乙认为好,甲可能不以为然。这和个人欣赏偏好有关。<br/>&nbsp;&nbsp;&nbsp;&nbsp;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不能把会议通知或者工作报告写成抒情散文和学术论文。<br/>&nbsp;&nbsp;&nbsp;&nbsp;虽然这么说,对于什么是好文章,还是有共识的。文章的好坏,读者还是能分辨的。经过千百年筛选淘汰而保留下来的优秀作品,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像《古文观止》中的许多文章,《唐诗三百首》中的不少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四大名著,长久流行而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br/>&nbsp;&nbsp;&nbsp;&nbsp;古人讲义理、考据、辞章。义理就是讲道理,有见解;考据就是材料要准确;辞章就是要有好的表现形式,这涉及文章的语言、章法和风格等许多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笔要好。<br/>&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词章。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作经济工作的同志在起草文件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准确性,还要注意鲜明性和生动性。不要以为这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大老爷用不着去管。”还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这里所讲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以及逻辑和辞章问题,都是写好文章和文件的根本要求,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阐明调查研究和思维过程的很经典的观点。这里所批评的现象,现在也还普遍存在。<br/>&nbsp;&nbsp;&nbsp;&nbsp;可以说,好文章的要求,是正确的健康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形式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文章不仅要有内容方面的追求,也应该有形式方面的追求。<br/>&nbsp;&nbsp;&nbsp;&nbsp;文章的风格与流变,和文章内容、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文章内容是否正确取决于立场、见解和知识,首先是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中央精神的把握。思想僵化,没有见识,内容贫乏,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这里我着重讲的,是表达形式和文风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内容方面的问题。<br/>二、写作是技巧也是艺术&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文章首先内容要好,这是毫无疑问的。形式也很重要,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表现形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不讲究内容,但不讲究形式也不行。文章的起码要求是达意,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如果不能准确遣词造句,连达意也做不到。文章写作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要像重视文章内容一样重视文章的形式。<br/>&nbsp;&nbsp;&nbsp;&nbsp;中国有重视文章写作技巧的传统,名篇佳作代有流传,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有。能够长久流传的,都是好的内容和完美的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文章。赋和骈体文是极其讲究写作技巧的,虽然后来浮华靡丽走到极端,内容空洞而徒具形式,不再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衰落了,但讲究写作技巧的精华之处还是应该肯定和继承的。旧体诗能够长久流传不衰,和完善的表现形式有关。新体诗至今没有被多数人所喜爱,没有找到完美的表现形式是重要原因。<br/>&nbsp;&nbsp;&nbsp;&nbsp;中央一贯重视文章写作。1951年&nbsp;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中等文字缺点的指示》。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当天发表经毛泽东修改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1958年1月的《<a href="http://www.caiyes.cn/dispbbs.asp?boardid=22&amp;id=20300&amp;page=1&amp;star=1">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a>)(大多数条目是毛泽东所写,个别条目是刘少奇所写),其中有好几条是专讲文章和文件写作的。第四十七条说:“中央各部,省、专区、县三级,都要培养‘秀才’。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这些人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1996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2000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公文是文章的一种,对工作正常运转有重要意义,比其他文体的写作相对容易,但有些人还是不大注意。<br/>&nbsp;&nbsp;&nbsp;&nbsp;写作不是少数舞文弄墨者的事,许多工作都离不开写作。不仅文学作品要重视写作技巧,理论文章、调查研究报告、会议文件和讲话,各种体裁的文章也都要讲究写作技巧。讲究不讲究,技巧的高下,效果是大不相同的。<br/>&nbsp;&nbsp;&nbsp;&nbsp;现在由于对中国文化的基础训练重视不够,不少人文理不通,“写手”更成了稀缺人才。不少高中甚至大学毕业生,写不出通顺的文字,甚至连封信也写不好。有些做研究工作的青年人,学问和见解不错,但因为文章写得不好,不善于表达,不能尽展其才,是很可惜的。好几个部长向我反映,现在最缺的,是懂业务、文笔又好,能写点东西的人。<br/>&nbsp;&nbsp;&nbsp;&nbsp;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观察和认识没有止境,文章内容没有止境,对于写作技巧的追求也没有止境。文章从题材、体裁到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经常琢磨各类文章的写法,把写好文章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br/>&nbsp;&nbsp;&nbsp;&nbsp;我举个新的大变化的例子。**** Hidden Message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9 8:47:57编辑过]

江西老秘 发表于 2011-5-29 08:48:59

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中的文字缺点的指示

中央及军委各部委、政务院党组、各中央局、各大军区、分局、大市委、省委、区党委、<br/><br/><br/>地委、军区、兵团、军,及专员公署以上政府的党组负责同志及民众团体的党组负责同志: <br/><br/><br/><br/>&nbsp;&nbsp;&nbsp; 《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现在党政军来往电报及其他报<br/><br/><br/>告、指示、决定等文件,写得好的,确实不少。这些电报或文件,写得清楚明确,生动活泼,<br/><br/><br/>使人便于阅读,发生极大效力。但同时,尚有许多文电,在文字上存在着严重缺点,必须予<br/><br/><br/>以纠正。这些缺点之最常见者,有滥用省略、句法不全、交代不明、眉目不清、篇幅冗长五<br/><br/><br/>类。兹分别规定纠正办法如下:<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一)不许滥用省略。<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现在许多电报文件中,对人名、地名、年月日、机关名、事物名,滥用省略,使阅者很<br/><br/><br/>费记忆和猜想的工夫,有时简直莫名究竟。这种现象,应依以下规定予以纠正:<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甲、除对大家习知的中央某些负责同志,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的某些负责同志,野战军<br/><br/><br/>(大军区)的司令员政治委员,有时(不是一切时间,也不是多数时间)在电报上下款可以<br/><br/><br/>写姓不写名,或姓下加职衔,例如“毛主席”、“周总理”、“陈饶”、“彭习”等以外,<br/><br/><br/>一般情况,无论在电文中,或在上下款,须一律写姓名,不得只写姓不写名。必要时,还须<br/><br/><br/>在姓名之前加上职衔,例如“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br/><br/><br/>“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乙、地名一律用全名,例如“上海”、“福州”、“广州”、“重庆”,不得写成“沪”、<br/><br/><br/>“榕”、“穗”、“渝”,“福建”不得写成“闽”,“湖南”不得写成“湘”。仅在两个<br/><br/><br/>以上著名城市或著名省份联写在一起使人一看就明白的时候,例如“京津”、“沪宁”、<br/><br/><br/>“豫鄂湘赣”、“粤桂边界”等,或者和其他文字结合在一起成为流行的特殊用语的时候,<br/><br/><br/>例如“沪东”、“皖北”、“津浦路”、“天兰路”等,始得用简称。<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丙、普通文电,均须注明月日。紧急文电,须注明月日时。正式公布文件,须注明年月<br/><br/><br/>日。凡月日时,概用普通数字,不得用地支〔2〕和韵目。例如“二月一日十四时”,不得<br/><br/><br/>省称“丑东未”。年份概用全数,不得省略。例如,“一九五一年”,不得写成“五一年”。<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丁、机关名称,概用全名。例如,“东北局组织部及宣传部”不得省称“东北组宣”,<br/><br/><br/>“空军司令部”不得省称“空司”,“全国总工会”不得省称“全总”。<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戊、事物名称,除其省称确已为全国人民所普遍熟悉者,例如“中共”、“反帝”,得<br/><br/><br/>于非正式场所使用外,其余,一律用全名。例如,“减租减息”、“生产救灾”,不得省称<br/><br/><br/>“双减”、“生救”:“土匪特务”(指土匪与特务),或“特务匪徒”(指特务为匪类),<br/><br/><br/>不得省称“匪特”。在一切正式文电中,则应尽量避免省称。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br/><br/><br/>斯大林,不得省称“马、恩、列、斯”,美帝国主义不得省称“美帝”。<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己、凡有特别生僻的语词,其意义为多数阅者所不能了解者,应作必要的注释。<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二)必须遵守文法。<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电报文句虽应力求简洁,但不得违背文法。必要的主词、述词、宾词,必须完备无误。<br/><br/><br/>单句、复句,必须分清。代名词,必须紧跟所代的名词。形容词、副词词尾,尽可能分用<br/><br/><br/>“的”、“地”,加以区别(形容词是形容名词的,例如“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br/><br/><br/>故在名词之前用“的”字区别之。副词主要是形容动词的,例如“坚决地打倒帝国主义”,<br/><br/><br/>故在动词之前以“地”字区别之)。如此,方能使条理分明,意义确定。<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至于信件和公布的文件,不但文字应当完全,标点亦须正确。为解决此一问题,人民日<br/><br/><br/>报不久将连载文法讲座,望全党予以注意。并望地方县委、县政府以上,军队师以上负责干<br/><br/><br/>部,至少有一人学会文法,以便负责修正文电字句。<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三)纠正交代不明的现象。<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甲、凡请示的文电,均须写明情况和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转发下级请示文电,亦应说明<br/><br/><br/>自己意见),并写明希望何机关或何人于何时答复何项问题。凡答复的文电,均须写明系答<br/><br/><br/>复何机关或何人于何时提出的何项问题。凡指示的文电,对下级的要求,亦应规定明确。例<br/><br/><br/>如,应由何机关如何办理,或于何时报告办理情况等。总之,每件事都要交待六个“什么”,<br/><br/><br/>即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什么原故。仅在绝对明了时,始可有<br/><br/><br/>所省略。<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乙、为了便于交待清楚,除了综合性的报告及指示以外,必须严格执行一事一报制度,<br/><br/><br/>禁止在一个文电中包括不相干的几件事,禁止用党内的文电来兼代党外的文电。<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丙、不论报告、请示或指示的文电,如为不但向着一人一机关,而且有兼告他人他机关<br/><br/><br/>之必要者,应于写明主管的人或机关之后,写“并告”二字,再接写他人或他机关,以明责<br/><br/><br/>任。<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丁、凡转发文电,须全文转发或摘要转发者,应将受件的人或机关、为什么转发此文电<br/><br/><br/>的道理、转发的人或机关及转发的时间,写在该转发文电的前面,而将该转发文电列在后面,<br/><br/><br/>以清眉目;并须将转发文电的上下款及年月日照旧保留,不可省略。<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戊、凡文电中引用他人他机关文电语句,首先须写明何人何机关于何时说的,然后写上<br/><br/><br/>引用的语句,在该语句前后作引号(方括弧),接着写上“等语”二字。如引用的语句的内<br/><br/><br/>容不是意见而是事情的叙述,则接写“等情”二字。下面再写自己的意见,以清眉目。<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四)纠正眉目不清的现象。<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除简短者外,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br/><br/><br/>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br/><br/><br/>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br/><br/><br/>下去。然后,再作必要的解释。<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长的文电分为几段时,每段亦应采用此法。一个文电有几层意思或几项要求时,必须注<br/><br/><br/>意按照条理,分清层次,以数目字标明段落和项目。<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五)凡文电必须认真压缩。各级领导同志责任重大,事务繁剧。向领导同志或机关请<br/><br/><br/>示或作报告时,必须反对两种倾向,即应请示报告而不请示报告的倾向和不应请示报告而随<br/><br/><br/>便请示报告的倾向。在写请示文电或写报告时,必须注意文字的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br/><br/><br/>阅读。现在有很多文电,既嫌冗长,又嫌杂乱。其原因,是未经压缩,说了许多无须说的空<br/><br/><br/>话,或者没有分清条理,把杂乱无章的草稿随便往上送。其结果,使领导同志对这些文电很<br/><br/><br/>难看,或者就没有看,等于白写。今后一切向上级机关请示或报告情况和对下级发布指示的<br/><br/><br/>文电,所有起草和批阅文电的同志,必须以负责的精神,至再至三地分清条理,压缩文字,<br/><br/><br/>然后发出,否则应受批评。但压缩是指分清条理,去掉空话,并不是说可以省略必不可少的<br/><br/><br/>词类,可以违背文法,也不是说可以不顾文字的形象性和鲜明性。有些写得好的报告,虽然<br/><br/><br/>篇幅颇长,却能引人阅读,使人不厌其长。有些写得不好的报告,虽然篇幅不长,却使人难<br/><br/><br/>看。这里的区别就在是否有条理,是否说空话和是否合文法。<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以上各项,望各级党委切实执行。<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为了顺利执行这个指示,请各级负责同志将本指示印发各机关所有负责起草及批阅文电<br/><br/><br/>的同志,在适当的会议上做传达,并在党内刊物上予以登载。<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为求确实生效起见,中央责成中央办公厅及各中央局办公机关,按照本指示所提出的各<br/><br/><br/>项标准,在一九五一年四月底,将本年度一月至四月份收受文电分别作第一次检查,对执行<br/><br/><br/>得好的机关予以通报表扬,对执行得不好的予以通报批评。以后每四个月作一次检查,一九<br/><br/><br/>五一年共作三次检查,年终一次为一年的总检查。每次均须写出总结,经中央审定,通报全<br/><br/><br/>党各主要领导机关。<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中央认为此种文字缺点的纠正,将使我们同志的头脑趋于精密,工作效能有所提高,故<br/><br/><br/>须予以重视,对已存缺点认真地加以改革。在对同志进行教育时,应选择几篇大体上合于上<br/><br/><br/>述标准的文件,作为范例,使人们阅读,并有人给以讲解,这是进行教育时的一个有效的办<br/><br/><br/>法。<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中共中央<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一九五一年二月一日<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根据毛泽东修改件刊印。其中有四段已编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注释〔1〕中共中央这个指示,是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本文中用宋体字排印的,是毛泽<br/><br/><br/>东加写和改写的文字。当时这个指示没有公开发表,只以内部文件的形式印发给各级党委及<br/><br/><br/>所属部门。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就发表这一指示的问题给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br/><br/><br/>长胡乔木写信,说:“可以印成小本发给党内外较多的人看,不要在报上发表,因此件并无<br/><br/><br/>给群众看的必要。而一般文法教育则应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br/><br/><br/><br/><br/><br/>&nbsp;&nbsp;&nbsp; 〔2〕地支,又叫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统<br/><br/><br/>称,传统用作表示次序的符号,这里用作代表月份的符号。<br/>

zhoubo198366 发表于 2011-7-31 15:23:23

<p>顶</p>

社会栋梁 发表于 2011-10-8 23:08:51

学习受教了顶一下但第二帖貌似实用性不是很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秘教程 文章写作十二题之成文标准与写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