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社会管理中自觉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徐 遥
<div><p>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之一,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是贯穿党的全部工作的实践精髓。社会管理,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社会建设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自然更离不开这条根本路线和工作方法。<br/><br/> <b>一、坚持以人为本,一切社会政策的制定都要体现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b><br/><br/> 通过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不仅是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成功有效的社会管理,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充分感受当家作主的自豪和幸福,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管理工作,尤其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始终,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br/><br/> 社会管理毫无疑问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其核心是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政策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它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果这些社会政策不给群众实惠或少给群众实惠,或者只有少数人得利受益,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不到广大群众的民生福利上,社会就不可能和谐稳定。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管理工作关口前移,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它不仅体现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事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研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是实现社会管理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如何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政策,群众路线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br/><br/> 首先,要“从群众中来”,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在有些工作钱没少花,力没少费,但群众却不认可,为什么?说到底就是因为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未真正了解和切合群众的实际需要,导致政策制度以及执行的偏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群众素质全面提升、群众需求日趋多元、社会矛盾复杂多样,如果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群众,这些群众有什么样的想法,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不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具体分析,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深入群众做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做好社会管理的一项必要的基础性工作,没有这项扎实的基础工作,难免情况失察、形势误判,从而导致政策失当。<br/><br/> 其次,要“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出社会政策,还必须回到群众中去,尤其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任何一项政策,要尽可能地向社会公开,给各利益相关群体以平等的机会介入到决策过程中来,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吸纳人民群众的智慧,接纳合理的主张和建议。无论是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医疗保障政策等大的宏观政策,还是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具体政策,都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br/><br/> <b>二、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社会管理工作必须紧紧依靠群众<br/></b><br/> 人民群众是历史和实践的主体,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必须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br/><br/>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30多年来,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也使得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有了自主意识,为维护自己正当利益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这反映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过去很少有人关心经济政策,现在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政策、证券交易政策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过去物价完全由政府说了算,现在关系民生的火车票、天然气、水电等调价都要通过听证会来决定;“民告官”行政诉讼已经屡见不鲜,等等。<br/><br/> 还有一个现象更值得关注,那就是现在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以高度的组织化代替分散的个体表达利益诉求。例如,以卡拉OK经营业主为会员的广州文化娱乐业协会,曾对卡拉OK版权收费标准提出质疑,公开声明该协会会员不接受此标准,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过组织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的例子。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民“护地组织”,城市生活小区中纷纷成立业主委员会,各种各样的像行业组织、专业协会一类的民间组织发展迅速。<br/><br/> 我们要正视这种深刻变化的现实,不断提供和拓宽公民正常参与的途径和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既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管理的必由之路。要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基层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创造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载体,通过社会自治组织凝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建构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把社会管理与稳定的基础牢牢夯实在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上,把社会管理与稳定的动力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上,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有”的社会管理模式,走出一条靠人民群众共建平安、和谐,让人民群众共享平安和发展成果的社会发展之路。<br/><br/> <b>三、坚持民生为本,筑牢社会管理的工作基础<br/></b><br/> 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大的方面讲,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和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小的方面看,直接决定社会管理的成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改善民生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我国的民生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与经济高速增长相比,我国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问题、劳动保障与扩大就业问题、收入差距与公平分配问题、养老保障与保障覆盖问题、医疗保障与疾病防控问题、生态保护与环境优化问题等等,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还欠账较多。这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想办一些事办不了。同时,也有对社会建设、民生问题重视不够的问题。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力,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要求,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入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方面的投入,使民生事业做得越来越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就会逐步减少,社会成本就会大幅降低。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p>
<p><b>( 《红旗文稿》2011年第12期 )</b></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