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1-6-30 08:06:16

如何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步伐

<div>
<p>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核心,是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牵涉到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社会经济形式的剧烈变动,民族地区各种群体性事件也频繁发生,社会稳定形势严峻,这一方面威胁着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改革与发展大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缺位。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要求,未雨绸缪,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步伐,积极有效预防及应对各类社会危机的发生。<br/><br/>  <b>建立公正合理、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及利益协调机制</b><br/><br/>  现阶段,由于改革正在从增益型改革转变为利益调整型改革,加上社会成员普遍的利益诉求意识在不断增强,其诉求渠道和表达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状况。因此,民族地区社会利益结构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大幅调整。这就要求建立有效应对各种社会危机的公正、合理、制度化的利益协调机制。这种利益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以此确保不同民族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是畅通、广泛和充分的,同时能够主动为社会成员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当务之急应是积极发挥各级人大、单位(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以及拓宽媒体介入的范围;第二,利益协商机制,以此保证在处理利益关系问题时,相关各方以及相对中立者能够共同参与协商;第三,利益调节机制,以此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减小低收入者的比例,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br/><br/>  <b>制定并实施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安全政策</b><br/><br/>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保障是一种预先的制度准备与安排。它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当前的”困难,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成员解决“未来的”困难的能力。所以,社会保障对于保持与促进长远的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民族地区社会成员拥有能够确保基本生存底线的社会保障网,对我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无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要加大国家对民族地区的直接财政投入,以确保民族地区初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目前国家已经完全具备这种实力,因此,应考虑在新增财政收转移支付当中确定一个较大的比例,专门用于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并形成惯例。此外,还可将已有财政支出的比例结构作适当调整,以提高民族地区社会保障资金的比例;通过以土地换保险,将一部分用于补偿征地的资金用于被征土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通过发行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的方式,来为民族地区广泛募集社保资金等等。<br/><br/>  <b>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多元化格局</b><br/><br/>  当前,要建立包括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多中心治理结构。相对于其他组织,政府还是进行社会管理的最重要的主体,因为政府有其它组织没有的优势:政府是一个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政府拥有其它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在社会转型期间,各种规则尚未全面建立,社会矛盾重重,其他组织力量弱小且不规范,民族地区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民族地区政府的职能就是为社会立法,制定规则,借助政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干预和调节,以维护社会公平,达到社会稳定运行的目标。另外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度,逐步使公民社会组织和公民转变为社会管理的真正主体之一。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直接面对社会,直接从事大量具体而微观的社会管理活动,从而使政府疲于应付各种社会问题。因此,民族地区政府要淡出原本不该涉足的领域,将自己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职能归还社会。尤其是要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以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不足和缺陷,使非政府组织担负起一部分市场和政府想不到也顾不上的社会责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和市场失灵的问题。</p><br/>
<p><b>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b><br/><br/>  一要注重制度建设的可持续。从社会生活长治久安的角度看,排查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的可持续性,要为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注入持续的动力。如社区治安的法制化建设、社区管理机构的组织建设、物业等社区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居民日常生活的组织化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化操作等,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制度安排和长效建设,实现社会生活的理性化、动态化、长期化管理。二要防微杜渐,从化解小矛盾入手。当然从客观上说,一些小矛盾很难发现,但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主观上的确存在不重视小矛盾的思想倾向,通常凭人数多少、冲突强弱来看待矛盾的大小,而不是从潜在风险和关联度等方面来认识矛盾。何况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发现和处置“小矛盾”的能力也欠缺。因此,必须从小入手,构建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以使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及时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转化,尽最大可能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向坏的方面转化,使民族地区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的状态。<br/><br/>  <b>调节思想情绪,消除社会焦虑</b><br/><br/>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社会焦虑已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社会成员充满了比较强烈的利益冲动,而家庭矛盾、社交障碍、个人挫折全需要社会成员自我消化。如果不加以有效地疏导,任其不良情绪蔓延,必然会给社会安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要在社会转型进程中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就必须加强社会心理建设,创新社会心理疏导机制,使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心理具有安适感。一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建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核心价值的调节,使各种意识形态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协调一致地对社会起调节作用。二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民族地区政府应该组织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志愿者积极投身心理疏导工作机制的建设中。尤其要建立一个包括公安、司法、民政、卫生等部门在内的专业心理治疗师组织,及时有效地向公众提供心理治疗和疏导。三要优化个体心理素质,提高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能力。中国传统养生学中的修身养性是对抗焦虑很好的方式。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品茶、打太极拳,不单是学一种技能,更多的是培养了专注和放松能力,这对社会心理建设很有帮助。</p>
<p>(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纵横栏目政治专栏2011年06月24日 &nbsp;来源:<font color="#000000">《中国民族报》</font>)</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