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1-7-11 09:02:31

社会心态多样化需要社会治理多元化 郭祎

&nbsp;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其本质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社会意识或社会评价。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社会需要社会主体释放或表现出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状态,以促进社会主体之间的协调和谐,实现社会的有序健康科学发展。<br/>&nbsp;&nbsp;&nbsp;&nbsp;2006年10月,中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中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一方面说明党中央从“十一五”到“十二五”以来高度重视当前社会心态问题,塑造和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而言意义重大;另一方面说明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是健康社会心态形成的重要条件或保障,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是每个公民应当追求和整个社会应当培育的理想状态。但是,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社会心态既不能一概否认,也不能全盘认可,应坚持辩证分析判断的基本原则,深刻认识到现阶段社会心态多样化有其内在的形成逻辑和外在的治理诉求。<br/>&nbsp;&nbsp;&nbsp;&nbsp;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哪些属于不良或不予鼓励的社会心态?这些社会心态背后所反映的是哪些社会问题?有专家列举了当前八种不良社会心态,即浮躁、喧嚣、炒作、忽悠、炫富、装穷、暴戾、冷漠。分析以上八种心态,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种心态及其形成的原因,又不能整体地将他们归为经济社会发展或改革开放必然产生的负面效应。仅以“装穷”为例来看,其本质是一种示弱的表现,为什么会示弱?很大程度上在于该主体缺乏一种稳定的对未来可预期的安全感,这和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社会弱势心理遥相呼应,即安全感的缺失是社会弱势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看来,弱势心理不等于弱势群体,但这种心理不容忽视。原因在于弱势心理向社会发出了更多的否定信号,比如社会公共安全感缺失、公平正义程度不足、社会地位不相符合、社会信赖迷失以及社会规则滞后等等。科学分析不良社会心态的意义在于客观判断社会心态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或社会治理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回应社会心态的多样化,实现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br/>&nbsp;&nbsp;&nbsp;&nbsp;一方面,社会心态多样化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社会转型是当前我国社会的显著特征,其基本内涵是体制方面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结构的整体调整变化以及社会形态的传统到现代、农业到工业、封闭到开放等社会变迁。在法治进程逐步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社会转型的又一特别内涵就是实现人治到法治社会的全面转型。囿于传统人治思维及观念的深刻影响,实现法治注定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社会心态多样化不仅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现象,更是法治社会中的一种常态,所区别的是后者社会心态多样化更多表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正当的与合乎规则的社会心理散射。因为转型期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以及政府、社会及公民各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确认过程决定了社会心态多样化表达,此种表达的核心是社会纠纷的交织状态和社会权利的逐步觉醒。而法治社会中,规则之治的确立不仅理顺了各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且明确了社会纠纷预防及解决的可预期性和可信赖性,此时的社会心态多样化必将是一种稳定的有序的社会治理良性反馈。<br/>&nbsp;&nbsp;&nbsp;&nbsp;另一方面,社会治理多元化回应社会心态多样化。如中央党校辛鸣教授所言,“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健康的社会心态不可能仅仅在期望中生长,在口号中形成。消除不健康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根本大道。”新时期,如何消除不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摆在执政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社会与公民等之间的关系层面出发,以社会治理多元化才能有效回应社会心态多样化,其基本思路大致有三条。<br/>&nbsp;&nbsp;&nbsp;&nbsp;一是政府诚信示范社会诚信。政府诚信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当是诚信体制。诚信缺失,无论对政府或社会而言都将是有害的、可怕的。但是欲以政府诚信示范社会诚信,不仅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对社会监督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毋庸讳言,诚信归属于道德范畴,诚信意味着一种自觉。对政府而言,诚信程度的提升或保持需要社会监督体系的完善和干预。<br/>&nbsp;&nbsp;&nbsp;&nbsp;二是政府法治引领社会规则。《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级行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增强建设法治政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在实践中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新形势和新变化的核心点与落脚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这种新期待的内涵又是极其丰富和不断变化的,但其本质是权利及参与意识的日益增长。解决思路是明确的,只能是通过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在发展中依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引领社会规则体系走向完善的社会氛围或社会环境,引领人们自觉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利益纠纷或矛盾问题,逐步形成人人尊重法律和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理性维权的社会氛围。<br/>&nbsp;&nbsp;&nbsp;&nbsp;三是政府公正促进社会公正。通常认为,政府公正包括实质公正、程序公正和形象公正三部分,实质公正是本质,程序公正是保障,形象公正是条件。政府公正促进社会公正的基本手段或机制主要是通过扩大民主和公众参与。<br/>&nbsp;&nbsp;&nbsp;&nbsp;总之,政府诚信、政府法治与政府公正的主体虽然是政府,但在政府行为引领社会的过程中,多元化治理贯穿整个过程,明显地体现了政府负责和主导、社会协同和支持、公民参与和监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特点。在此过程中,政府权力边界得以明确,社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公民主体地位得以尊重。权利与义务在不断的摩擦整合中相互促进与走向成熟,社会心态在不断得到回应和满足中逐步趋于理性,社会治理在多元化的主持下也将走向成熟与增进公正。

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1-7-11 09:03:02

关注社会心态就是关注社会的心理健康

&nbsp;&nbsp;一个成熟、文明的民族,应该有建设性的健康心态。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方面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如前段时间日本发生的核泄漏事件,引发我国国内一度出现盐“慌”,非理性抢购行为反映的正是背后浮躁、焦虑、不淡定的虚弱心态。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性意义。<br/>&nbsp;&nbsp;&nbsp;&nbsp;值得欣慰的是,培育社会心态已经被首次写进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nbsp;,这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体现,是将民生保障的领域从物质的层面,延伸到了精神的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对民生内涵的认识。实践表明,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br/>&nbsp;&nbsp;&nbsp;&nbsp;社会心态的培育是一种时间、环境等因素的积淀和酝酿。消除不健康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根本之道。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要为培育健康的社会形态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一个社会心态良好的社会必定是崇尚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社会。通过发展民主、厉行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不断扩大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有序参与,依法保障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依法引导社会的利益诉求,促进社会矛盾与利益纠纷在法治的框架下公正解决,真正做到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官司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殊公民,没有超越法治的所谓潜规则。<br/>&nbsp;&nbsp;&nbsp;&nbsp;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往往是恶化社会心态的罪魁祸首,有必要努力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构建一个顺畅的社会沟通机制,让不同群体平等地进行利益博弈,把群众利益诉求真正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br/>&nbsp;&nbsp;&nbsp;&nbsp;现代社会是一个多阶层、多群体、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社会,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在同一个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某一个群体的发展不能以影响其他群体的生存为代价。你走你的阳关道,但不能挤占甚至剥夺别人走独木桥的权利。<br/>&nbsp;&nbsp;&nbsp;&nbsp;社会心态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软件”,因此,我们要关心社会每个阶层和群体的社会心态。建议政府与民间调查组织联手建立社会民众心态的常规调查机制,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社会心态监测预警系统。如今经济导向的形形色色的指数层出不穷,精神层面的社会心态也完全可以出台一个可以量化的晴雨表式的社会心态指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会心态多样化需要社会治理多元化 郭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