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1-7-11 09:13:46

落实四个坚持 实现五个提升

&nbsp;拱墅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是杭州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区域面积&nbsp;87平方公里。近年来,拱墅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框架持续拉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区域定位、产业结构、人口组成3个方面,即正由城郊结合区向中心城区转型,由工业仓储业向商贸商住产业转型,由农民与产业工人并存向三产从业人员转型。在这一背景下,拱墅区集中全区之力推进拆迁安置房建设,大大改善了原居民生活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开辟了产业发展新天地,城市和产业发展方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07年以来,拱墅区新开工安置房284万平方米,竣工安置房99万平方米,累计安置住户5701户。2011年,拱墅区计划开工安置房100万平方米,竣工安置房80万平方米,计划安置住户2000户。作为曾经的工业仓储区和城郊结合区,将通过安置房建设这个载体,开创原居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基本完成向现代化的商贸商住区和大都市中心城区转型。<br/>&nbsp;&nbsp;&nbsp;&nbsp;拱墅区拆迁安置房建设的背景<br/>&nbsp;&nbsp;&nbsp;&nbsp;拱墅区是浙江省近现代工业的摇篮,原居民以产业工人为主,居住条件较差,存在不少“棚户区”,旧城综合改造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拱墅区城郊结合部面积较大,上塘、祥符、半山、康桥4个镇管辖40个行政村,占全区总面积的79.8%,2006年底有1.2万名农村人口。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2010年,拱墅区全面完成撤村建居和撤镇建街工作,农村人口全部“归零”,以前边缘的农村逐渐被城市包围,昨天的农村变成了今天的“城中村”。无论是“棚户区”还是“城中村”,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都比较差,已经成为必须予以根治的“痼疾”,是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建设与河道整治,以及市政、产业项目的落地,需要拆迁大量住户,客观上也要求实施大规模安置房建设。<br/>&nbsp;&nbsp;&nbsp;&nbsp;拱墅区拆迁安置房建设的举措<br/>&nbsp;&nbsp;&nbsp;&nbsp;理念上坚持惠民为民。安置房的目标群体是特定的,它所安置的对象是土生土长的拱墅原居民。拱墅区把惠民为民理念贯穿于安置房建设的各个工作环节,使广大原居民在回迁安置中得到实惠。在拆迁过渡环节,除按照规定发放过渡费以外,根据自愿原则,对拆迁户中的老年人进行集中过渡,由社区提供食宿,所需费用由政府进行适当补贴,消除拆迁户的后顾之忧;在规划选址环节,综合考虑区位、交通条件、居住环境、生活便利等因素,把区块最好的位置、配套最成熟的地段用于建设安置房,并妥善解决拆迁户的生活、就业、教育等问题,使他们成为城市转型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在方案设计环节,通过召开听证会的形式,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在建设施工环节,从户型、立面到绿化景观设计都坚持高起点、高要求,着力提高安置房的品质和标准,并聘请拆迁户代表组成质量检查小组,对安置房建设质量和进度进行全程监督,实现“阳光建设”。在制度保障环节,安置房均为“三证”齐全的房屋,具有独立产权,可以上市进行交易,相比拆迁之前无法转让的农居,既激活了沉淀的社会资产,更使原居民的家庭财富实现了倍增和翻番,做到了“藏富于民”。<br/>&nbsp;&nbsp;&nbsp;&nbsp;规划上坚持超前谋划。科学制订适度超前和切实可行的规划,事关安置房建设大局。为统筹实施好安置房建设,在规划上拱墅区始终做到三点。一是实行统一规划。2007年以来,拱墅区会同市规划局高质量地完成了运河新城、康桥东区、桃源新区、长乐片区、北部软件园、拱宸单元(上塘路以东区块)等6大区块的控规(局部)调整,优化了23.77平方公里区域范围的用地性质和主要规划指标,优化调整范围占全区面积的27%,并落实了安置用地,实现了全区安置房建设“一盘棋”、规划“一张图”。二是全部高层安置。在落实区域控规的基础上,拱墅区制订了《拆迁安置房建设六大计划规划》,框定了安置房涉及的“拆迁、选址、供地、建设、安置和配套”6大方面规划目标,彻底打破了以前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一村一方案”的做法,推动安置房规划建设由过去的“多点多层安置”向“集中高层安置”转变,安置房平均容积率达到2.6以上。三是完善配套设施。按照“通盘考虑、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原则,积极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环卫基础设施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br/>&nbsp;&nbsp;&nbsp;&nbsp;建设上坚持成片开发。通过大项目带动,争取各方支持,实行区域成片开发,做到“整体开发,不留死角”,有效地推进了安置房建设。依托项目带动实现成片开发。2007年以来,拱墅区抢抓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半山地区环境整治工程的契机,大规模实施安置房建设。<br/>&nbsp;&nbsp;&nbsp;&nbsp;体制上坚持创新破难。为统筹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加快安置房建设,拱墅区成立了城中村改造暨拆迁安置房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城中村指挥部、城市建设发展中心、拱宸桥指挥部、运河指挥部、区科技工业功能区管委会以及城中村指挥部上塘、半山、康桥分指挥部等8大建设主体,既分工负责,又合力攻坚,负责统筹推进全区“城中村”改造和安置房的建设管理工作,确保了“有机构理事、有人办事”。<br/>&nbsp;&nbsp;&nbsp;&nbsp;拱墅区拆迁安置房建设的成效<br/>&nbsp;&nbsp;&nbsp;&nbsp;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通过安置房建设,使原有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为推进城市开发,拱墅区共需拆迁农户18000户,所建安置房全部是高层建筑,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为集聚新型产业和城市发展拓展了空间,最大限度发挥了土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br/>&nbsp;&nbsp;&nbsp;&nbsp;居住生活环境大幅提升。安置房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小环境”和城市“大环境”。入住安置房的拆迁户,告别了昔日的“一线天”握手楼、浓烟滚滚的老厂房、水质混沌的臭水沟,取而代之的是拱苑、庆隆苑等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小区,小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物业管理完善,原居民的生活居住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br/>&nbsp;&nbsp;&nbsp;&nbsp;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安置房建设作为城市开发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更在布点过程中,带动了整个城市规划的重构,大大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br/>&nbsp;&nbsp;&nbsp;&nbsp;产业结构大幅提升。大规模的安置房建设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契机。2007年以来,拱墅区关停转迁339家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四年累计下降24.2%,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0.3︰56.1︰43.6调整为0.1︰41.51︰58.39,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格局的重大转变。<br/>&nbsp;&nbsp;&nbsp;&nbsp;群众收入大幅提升。在“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居民、村民变股民”的过程中,“洗脚上楼”的农民不再从事种养殖业,原居民依托分红和房租,收入得到了大幅增加。目前,全区还有2300亩的10%留用地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为经合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br/>&nbsp;&nbsp;&nbsp;&nbsp;拆迁安置房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性工作。拱墅区通过安置房建设,集聚了发展要素,拓展了发展空间,张扬了发展优势,城市和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一个宜商、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将在运河最南端崛起!<br/>&nbsp;&nbsp;&nbsp;&nbsp;(作者系杭州市拱墅区区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落实四个坚持 实现五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