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1-7-14 15:08:15

浙江省“社会管理创新论坛”主题发言观点汇总

<div>
<p align="left">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1年6月24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日报社主办、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省政治学会、省法学会、省社会学会和省公共管理学会协办的“当代浙学论坛——2011学术月”主论坛“社会管理创新论坛”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本次会议有来自全省党政机关、党校和高校的专家学者80多人参加,会议共收到146篇论文,内容涉及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沿理论、国内外社会管理的经验、协同治理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分为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政府治理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协同与社会管理创新、城乡基层民主与社会管理创新等4个专题。会议围绕创新社会管理的策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以及国内外社会管理的经验等展开。</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b>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策略</b></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就如何提高我省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者的主要观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p>
<p align="left"><br/>  蓝蔚青在《社会管理创新:经验?问题?挑战?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的8条建议:第一,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到以民生为中心,从经济发展转变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二,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发挥党员队伍的积极带头作用;第三,合理设定政府职权;第四,将社会管理纳入法治轨道;第五,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进社会自治;第六,切实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群众的社会权利、公平正义等问题;第七,谨慎制定社会政策;第八,有效引导社会舆论。</p>
<p align="left"><br/>  毛丹认为政府应该妥善地管理社会,当代中国,政府的自觉管理应该抓住“六个社”、做好“六个管”。“六个社”是指社会管理的六个节点,就是调理社会结构、提供社会保障、发展社会组织、帮扶社区发展、管好社会特殊人群、有效保障治安水平平稳处理公共事件;“六个管”是指管理社会的六个路径或方式:通过分配和社会保障从基础上管,通过社会组织“曲”管,通过法律有规矩地管,通过协商机制商量着管,通过文化团结日常化地管,通过有效的社会治安以及通过危机处理明智地管。</p>
<p align="left"><br/>  陈荣提出创新浙江省社会管理、优化基层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浙江特色的社会管理机制:从政府管理转到多方参与协同管理,从管制、控制的非常规化管理转到日常化管理,从事后管理转到源头管理,从行政管理到综合管理,从粗放单一的管理转到制度体制上的管理。</p>
<p align="left"><br/>  蒋承勇认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促进政府职能从权力型管理到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建立成熟的社会管理体制,保障人民的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p>
<p align="left"><br/>  顾益康提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一个穷人多的社会是一个危险的社会,为此,他指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是社会创新的基础。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一定要向基层社会组织服务授权和财力支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br/>   </p>
<p align="left"><b>二、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角色</b></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在本次研讨会中,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问题是学者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三种观点较有代表性:管控者、规制者和服务者。</p>
<p align="left"><br/>  一是政府对社会的管制与控制。如周长康、张应立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多元化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一文中,指出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的复杂性,需要政府对社会的有效管制和控制。卢芳霞在《枫桥经验:中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样板——基于枫桥镇的实证研究》中指出,枫桥镇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中,建设农村群防群治队伍,构筑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建设现代基层综治信息平台,加强农村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加强对农村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帮助,构建多元化农村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健全综合性农村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完善农村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加强农村“新社会机体”服务管理,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深入推进和谐新农村社区建设等。尤其是舟山是的“网格化管理”,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政府和国家的管制者的角色。</p>
<p align="left"><br/>  二是政府借助公共权力有效地规制社会,妥善地管理社会。毛丹认为政府应该妥善地管理社会,但是不能把社会管理理解传统的管制者,即建立秩序、强化社会治安、抓坏人等,也不是否认社会需要多种主体参与协同管理。他认为政府的角色应该是规制者,应该利用其对公共资源支持的合法性,完成社会和市场无法自发实现的公正与平等的目标;一个好的社会需要政府的自觉管理。</p>
<p align="left"><br/>  三是政府应该培育社会组织,向社会放权,为社会提供服务。汪锦军在《从行政侵蚀到吸纳增效: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政府角色》一文中,在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框架中,指出当前我国政府在农村社会管理中还处于行政主导型阶段,政府的主导性角色是思考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但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并不一定都是积极有效的,政府的介入很容易演化为社会侵蚀的角色。因此,需要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将政府角色从行政侵蚀转变到吸纳增效,避免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侵蚀角色,推动社会发育的力量,吸纳更为多元的力量。方秀云在《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一文中认为,城市管理需要转变僵化的管理思维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探索多元社会主体的培育方式和成长路径,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城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br/>   </p>
<p align="left"><b>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国内外经验及其启示</b></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  (一)国外社会管理经验</p>
<p align="left"><br/>  域外社会管理经验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提高公民参与水平、改善政府公共服务、重视基层政府、社区和宗教等的作用成为社会较为稳定的共同条件。</p>
<p align="left"><br/>  在《西方国家社会管理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张敏杰将近年来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的经验概括为:政府放权,公民壮大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西方社会管理在以下几点值得我国借鉴:以公众为中心,改善政府服务;政府与社会分工合作,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的管理;推崇宗教信仰的自由,发挥其在民众教化和维持社会稳定中的作用;重视社区的作用,改善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转变管理观念,壮大公民社会,拓宽民众利益表达的渠道。</p>
<p align="left"><br/>  曾鹏、陈剩勇在《如何促进社会团结?——新加坡促进社会团结的社会管理经验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社会构成多元复杂的新加坡在快速现代化过程中遭遇族群冲突、邻里疏离和家庭分解等系列社会问题,新加坡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通过发展社会团体、调整社会政策、重建集体意识等社会管理对策来促进家庭团结、邻里团结、族群团结和官民团结,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对正经历由社会转型引发相似问题的中国和浙江省,有重要借鉴价值。<br/>  高燕的《日本防灾和危机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文章,以2011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为例,指出具有日本文化行政管理色彩的民众常态化应急能力、基层化的组织架构,社会化的救助联盟使日本在预防、避难以及救援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经验对我国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相关问题的解决起到借鉴作用。</p>
<p align="left"><br/>  郑晓东在《近年来巴西社会管理主要经验刍议》一文中指出,近年来巴西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发展,依靠良好的社会管理逐渐走出了“拉美陷阱”,从而形成了这一经验:通过减少贫困和发展中产阶级,培育“橄榄型”社会结构;加大民生领域社会政策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公共政策中推行社会凝聚理念,修复社会排斥与社会断裂;建立良性的利益表达与协商机制,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利用民俗、宗教、体育等文化活动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柔性整合。</p>
<p align="left"><br/>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浙江经验</p>
<p align="left"><br/>  长期以来,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枫桥经验”成为浙江省社会管理创新的代表,近年来,浙江省各地纷纷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蓝蔚青将浙江省社会管理的经验总结为:顺应经济和社会变革,政府积极有为,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和谐浙江”;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公民权益;鼓励和支持干部群众的社会管理创新探索,不断增强创新动力;推广和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不断完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管理主体地位,扩大民主参与。其中,网格化管理、组团化服务,政务微博,社会民主管理,复合社会主体,基层党支部建设等,这些创新构成了新时期浙江省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经验。其中,网络信息技术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p>
<p align="left"><br/>  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上,王建友在《探索社会管理的创新之路—基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舟山市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通过将城乡划分为网格、运用数字化平台、变管理为服务等方式,不但改变了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工作方式,转变了政府职能转变,也解决了群众许多实际问题,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水平。陶松珠在《基层妇女网格化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一文中也指出,舟山市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提高了基层妇女社会化服务水平。</p>
<p align="left"><br/>  在政务微博上,李骏在《政务微博:网络问政新举措》一文中指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和官员分别开设微博,他认为,微博具有着一条“长尾”以及独到的舆论影响机制,可以凭借较低的门槛凝聚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可以发挥着与民沟通、问计求策、理顺关系、展示形象等积极作用。金伯中在分析湖州警务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湖州市“警务广场”平台这一管理方式,总结了湖州市公安局在社会管理、公民参与和公共服务中的做法与成效。</p>
<p align="left"><br/>  在社会民主管理上,赵光勇、李力东在《杭州社会民主管理的政治学意义》一文中,指出以“民主促民生”为标志的杭州市社会管理创新,实质就是以民主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以民生问题解决为导向,建立政府为主导、公民参与、多方协作的治理结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治理的转型与优化;杭州的实践开创了一条政治发展的“中国路径”:增量改革与有效发展,通过社会建设为政治建设“造因”,从社会民主与生活民主的途径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杭州模式”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地方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p>
<p align="left"><br/>  在社会复合主体上,常敏在《社会治理中的多元组织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实证分析》一文,认为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现了公共品混合供给、提高了组织运行效率、降低了组织的交易成本、满足课社会的多元需求。</p>
<p align="left"><br/>  在基层党建上,胡新民等在《以党建工作为“龙头”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金华市全面推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研究报告》一文中,指出金华市以加强新社会组织党支部建设为基础,加强新社会组织管理,特别是近年来全面实施以“扩大覆盖面、扩大作用力”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双扩工程”,促进了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p>
<p align="left"><br/>  另外,王自亮、陈伟晶在《政策网络、公民参与和地方治理——以浙江省温岭市参与式预算为例》一文中,他们运用政策网络理论研究了地方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公共预算;喻冬琪、王君的《协作治理与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基于温岭市的实证研究》、周松强在《农民工维权与“社会协同合作治理”网络的创新——基于义乌市总工会“社会化”维权成功实践的考察》运用协作治理理论研究了地方治理中劳工关系等等。(浙江社科网&gt; 社科要闻2011年7月4日)</p></div>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11-7-26 08:03:54

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方志恒指出,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社会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动态,分析了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并立足我市实际,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措施,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精神、要求很有帮助,为筹备市政协“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资政会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p>  方志恒强调,要提高认识,既要看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又要增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资政会的筹备工作中,为提高我市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言献策。要突出重点,既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要解决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把吸引公众参与当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把做好群众工作当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法宝,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当作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途径。要紧扣创新,既要关注社会管理的新领域、新动态,又要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要着眼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符合我市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要密切关注社会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从源头上防止、减少和弱化社会矛盾;要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办法。要把握程序,既要各司其职做好资政会的筹备工作,又要形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大合力。各县区政协、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广大政协委员,要切实增强履职意识,把群众的意愿广泛收集起来,把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凝聚起来;市直有关单位、人民团体要切实增强主动意识,深入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好思路、好办法。要广泛宣传我市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浓厚氛围;要协同推进工作,形成强大合力,为推动我市社会管理工作创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出政协组织的积极作用。</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省“社会管理创新论坛”主题发言观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