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老秘 发表于 2011-7-20 08:12:23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与实践 方培虎

<p>  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取得了两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取得的,其显著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在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领导下继续的一场新的革命。其显著标志是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业绩。今天的中国,已经在建设出一个“世界第二”的庞大经济体后,要同时建设出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刚刚破题,但破题之法已经找到,这就是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尽管社会管理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较晚,但是社会管理的实践一直在进行着。伴随着党的成长、壮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管理思想,并进行了社会管理实践。90年来,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与实践的水平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直至将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p>
<p>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关于社会管理思想的酝酿及实践</p>
<p>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先后创建了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政权。这些革命根据地政权虽然是局部地区政权,机构也不健全、不完善,但是在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管理思想和观点也在酝酿着,而且党在自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建设实践。一是进行土地革命,平均分配土地,缩小贫富差距。二是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大力开展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实行了适应时代条件的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包括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推广植棉,兴修水利,发放农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三是重视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大力兴办学校,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四是积极赈济救灾,进行社会保障建设。五是建立民主政治,调动各方积极性。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政权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创造性地实行“三三制”政权。即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一切抗日人民的代表,都一定要享有在议会里讲话、在政府里办事的机会和权利”,使“民主政治的曙光,第一次照到了黄土高原这一偏僻的地区”。</p>
<p>  二、计划经济时代党关于社会管理思想的萌芽及实践&nbsp;</p>
<p>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执政党。这使得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施自己的社会管理思想有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一是建立“国家—单位—个人”的一元主体社会管理格局。为了将人民“进一步组织起来”,“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一方面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市到县、镇或乡(公社)、街道(生产大队)、居民组(生产队)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服务和文化教育的组织和机构,同时建立了许多与这些单位性质一致的单位,还通过政权力量将城市社会中既存的各种经济和社会、文化组织改造成为这样的单位,另一方面利用户籍管理、工作单位所属,以及共青团、工会、妇联、少先队等各级各类社会团体,并将党的基层支部设立在企业厂矿车间(班组)、村(生产大队或生产队)、街道,领导或协助各基层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乡村农民和城市居民组或委员会,形成自上而下的“国家—单位—个人”的一元主体社会管理格局。二是倡导和推行社会新风尚。建国初期的社会管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破除封建社会遗留下的各种陋习、恶习,推行社会新风尚。党和政府下大力气清除了土匪、帮会及包工头、把头等恶霸,提倡移风易俗,取缔妓院,禁止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废除包办婚姻,实行普及识字的“扫盲”运动,倡导和推行破除迷信,追求科学、平等,爱国家、爱集体、爱劳动,以及为人民服务等新的社会风尚。三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提出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系统阐述了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最终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四是把人民公社看做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单位。毛泽东认为人民公社是一种囊括了工农兵学商在内,兼具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职能的组织,他把人民公社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和社会建设的载体,试图通过人民公社的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在人民公社制度下,人民群众沐浴“共产主义”的阳光,共享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成果。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道路的一种尝试,人民公社制度尽管没有取得成功,但它在一段时间里将全国农民组织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落后农村面貌、稳定社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五是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最低生活需要。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衣、食、住、用、行等基本民生问题。正如毛泽东1959年所指出的,“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nbsp;</p>
<p>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管理思想的萌发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在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党和政府成为了社会管理的惟一主体,导致党的社会管理思想和社会建设实践处于矛盾之中。</p>
<p>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社会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实践</p>
<p>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具体要求。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由此,一是明确了社会管理的方向,二是明确了社会管理的理念,三是明确了社会管理的目的,四是明确了社会管理的格局,五是明确了社会管理的重点,六是明确了社会管理的关键,七是明确了社会管理的手段,八是明确了社会管理的活力。中央一再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中央也一再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这标志着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思想进入了形成时期。</p>
<p>  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大成与创新的历史过程。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历时90年对于社会管理思想与社会建设的不懈探索,具有一脉相承、内容接续、各具特色的鲜明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性和高度自觉性。</p>
<p>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p><!--/enpconten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与实践 方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