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11-7-25 08:11:25

社会建设应当分三步走 张林江

&nbsp;&nbsp;&nbsp;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稳妥地开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社会建设的短中长期目标分别是什么,应当分几个阶段或时期等重大问题,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应当分为三个阶段,可以简单概括为“近增福利、中调结构、远建社会”。<br/>&nbsp;&nbsp;&nbsp;&nbsp;近增福利&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建设的重心是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br/>&nbsp;&nbsp;&nbsp;&nbsp;1.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此,在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现阶段,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问题,具有极强的必要性、现实性和针对性。当前,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取得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发展是不全面、不协调、不均衡、不可持续的。为了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并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民生和福利水平,对于凝聚全国人民力量、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br/>&nbsp;&nbsp;&nbsp;&nbsp;2.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解决13亿多人的温饱问题,实现全民小康,对国内治理是天大的事,对全世界也是很大的贡献。另外,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过程中,由于农业所能提供的经济财富有限,农村居民人口与财富的错配,导致农民群体普遍性的经济资源不足;约2.5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但城市并未能及时、充分地为他们提供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各项基本生活条件;城乡、区域、部门、单位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分配不公现象比较突出;家庭结构普遍的“倒金字塔”化,使得家庭传统的经济互助、家内养老、住房集约等功能或特点发生变化,必须转由家庭外部力量来承接;我国发展的不均衡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差异性,使得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的结构化矛盾突出,等等。在这样一个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必须通过制度变革、体制创新等国家行为,来实现全体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实现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br/>&nbsp;&nbsp;&nbsp;&nbsp;3.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经验为我们提供的启示。西方主要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财富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协调阶级关系,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民众福利的措施和方法。西欧国家更是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福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没有走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言的“灭亡道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主动根据社情变化,及时出台大量社会政策,提高全体民众福利水平,从而保证了上百年的社会基本稳定。即使近20多年来,西方福利国家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但也不敢轻易地放弃这些福利制度。<br/>&nbsp;&nbsp;&nbsp;&nbsp;中调结构&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即通过调整社会结构,改变我国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现状,为国家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br/>&nbsp;&nbsp;&nbsp;&nbsp;改革开放32年来,我国“两阶级一阶层”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化到多元化,由封闭转向开放,但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转型远未完成。根据陆学艺教授的研究,我国社会结构大约滞后经济结构15年,主要表现是,社会中下阶层比重仍然很大,中层比重偏小,与现代社会应有的“橄榄型”仍有一定的距离。<br/>&nbsp;&nbsp;&nbsp;&nbsp;“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即中产阶层占人数大多数)的社会结构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中产阶层是一个稳定的消费群体,对于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具有积极意义。从现代国家看,中产阶层普遍是消费的中坚力量,是各类消费物品和服务的主要购买者。这是因为,处于社会上层的少数群体,虽然消费能力强大,但其消费总额并不大,因为就个人而言,消费意愿往往是随着财富的极大增长而下降的。处于社会下层的群体,则往往受制于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所限,购买力严重不足。只有中产阶层既具有购买能力,也具备购买意愿。其二,中产阶层是一个稳定的政治群体,对于社会稳定运行具有积极意义。由于中产阶层不同程度地占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为了保护其权利,多数持相对保守的政治立场,一般不会支持以政治诉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破坏性的社会运动,愿意通过议会斗争、民间结社等相对温和方式实现个人意愿。相反,从国际上看,占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较少的弱势阶层,特别是当这个群体的人数比较巨大时,经常成为社会动员对象,倾向以民粹主义、激进方式、大规模群体运动来表达意愿,从而威胁执政党和现政权的统治。其三,中产阶层是一个稳定的文化群体,对于全社会主流文化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由于中产阶层多数受过较好教育,又因为利益差异较小,具有了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达成共同价值和共同文化的可能。<br/>&nbsp;&nbsp;&nbsp;&nbsp;当前,党和国家已经注意到中产阶层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持续扩大中间收入群体”。但是,中产阶层的社会稳定功能、主流文化形成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全社会特别是国家管理层应当尽快实现理念的转换。在具体工作中,应当积极地调整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辅之以财税、法律、经济等手段,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白领工人为主体的中间阶层,并采取相应措施规范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等优势阶层行为,帮助、扶持蓝领工人、农民、失业和无业人员阶层实现向上社会流动,尽快实现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br/>&nbsp;&nbsp;&nbsp;&nbsp;远建社会&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即在社会建设的第三个阶段,逐步扩大社会自我治理和运行空间,全面建立起与国家、市场并存,三者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和谐社会。<br/>&nbsp;&nbsp;&nbsp;&nbsp;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社会。这是因为,第一,一个外在于国家、市场的社会客观存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确实形成了独立于国家和市场的,能够自我组织资源、派生资源、分配资源的社会机制,而且国家认可其为社会进步所做的各种努力。第二,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社会具有自我组织功能,社会建设应当推动这种自我组织功能的发挥。第三,由于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其中许多需求政府和市场无法提供。<br/>&nbsp;&nbsp;&nbsp;&nbsp;笔者曾经著文强调社会建设要实现三个基本功能:一要促进社会团结,二要促进社会合作,三要促进社会分享。这可以理解为是社会建设的最低目标,因为,这三个基本功能的缺失,会导致利益的极大分化、群体的互相隔裂、社会的动荡不安。<br/>&nbsp;&nbsp;&nbsp;&nbsp;从社会建设的长远目标看,也应有三个基本的维度。其一,从结果上看,“好的社会”应当是建立在善治基础上、治理方式得到大众真心认可、秩序和活力良好的社会。社会成员可能存在阶层、群体、资源占有、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但由于制度具有包容性、整合性,从而治理效果良好,制度的认同度较高。其二,从关系上看,“好的社会”应当是各阶层、各群体、各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各尽所能、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社会。一是各社会主体都能认可自我地位,善意理解和相信社会安排,乐于、敢于接受行为结果。二是各社会主体都能通过自己努力实现向上社会流动,从而对未来充满希望。然后,全社会为每个社会主体提供自我努力空间,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并对结果不公平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三是公共资源分配是公正的,各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是协调的,能够良性互动的,并能通过适当机制化解社会仇视和对立。其三,从功能上看,“好的社会”是与国家、市场一起,能够通过各自不同的机制,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多样化需求。国家主要通过行使权力、以制度和政策来实现治理;市场主要通过经济资源配置、以市场交换为中介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主要通过整合各社会主体、以实现多样化社会需求来实现社会团结。三者共同功能的发挥,就是广义的共同治理。<br/>&nbsp;&nbsp;&nbsp;&nbsp;社会建设近中长期目标的关系&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社会建设三阶段的划分,只是根据社会建设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理想型发展模型。其一,社会建设和社会进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分三步来完成,对于把握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笔者认为,到建党100周年,即到2020年左右,我们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主要解决了第一阶段的社会建设问题。第二阶段的社会建设大约到2040年完成。根据测算,到2040年左右,我国广义的白领工作者应当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50%以上,高校毛入学率超过50%,城市居民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届时,社会结构将趋于合理,社会建设重点工作逐步转移到“远建社会”阶段。到建国100周年时,即到2050年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财富的进一步增加,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逐步到位,社会领域的空间将极大增加,社会领域的资源将实现多元汇聚,社会现代化将逐步实现。其三,社会建设三步走的思想建立在全国分析基础上,对于局部地区而言,其三步走的时间和具体方式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四,虽然可以根据国情、社情把社会建设人为地分为三个阶段,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三者不可分割,应当统筹考虑,应当避免目标引起的措施互相抵消效应。比如,当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由于城乡制度分设、福利有别,对于社会结构调整就十分不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会建设应当分三步走 张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