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要注意把握好“度”
写 材 料 要 有 高 度 、深 度 、广 度 、力 度, 这 些 成 了 很 多“笔杆子”的追求目标。但过犹不及, 如果一味机械地、过分地、不恰当地按照这四个“度”去组织材料, 势必陷入 新 的 误 区, 造成新的八股文, 写 出 来 的 东 西 不 是 空 洞无物, 就是脱离实际。因此, 办公室人员在写材料时, 一定要辩证地把握好“度”。一、有高度不等于拔得越高越好。一些同志为了追求 材 料 的 高 度, 一味地拔高再拔高 , 认 为 话 讲 得 越 大 就越有高度, 层次自然就上来了。因此, 不管这项工作的本质是什么、作用有多大、意义有多深, 动不动就讲要充分认 清 其 时 代 意 义, 要充分认识到其 极 端 重 要 性 , 要 充 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有些工作本来是例行性工 作, 却强调说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第 一 位 的 政 治 任 务等等, 这样写看似站得很高, 听起来激动人心, 但实际上大话、空话、套话一大堆, 效果肯定不好。因此, 提高文章的理论层次, 追求材料的高度, 不是拿几句口号吓唬人,更 不 是 讲 几 句 大 话 、唱 几 句 高 调, 而 是 要 想 办 法 在 时 代的 大 背 景 下, 站在单位全局的立场 上 , 站 在 多 数 人 的 利益上, 把道理讲得更实在, 讲得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讲得更容易让大家形成共识, 那才是真正的高度。
二、有深度不等于挖得越深越好。材料要写得有思想深度, 必须能找出深层次的问题, 挖出深层次的根源, 这是很多人的追求。为了追求所谓的深度,本文由老秘网推荐,一些同志费尽心机, 一层一层剥皮抽筋, 拼命地往深层次挖。但一些同志挖过了头, 挖“穿”了。本来是偶然现象, 却推理成必然现象; 本来是客观条件造成的, 硬说成是思想问题的暴露;本来是个别现象, 硬说是普遍现象; 本来原因只有两点,非要拼凑成三四点。这样做表面看来问题根源挖得很深、很严肃, 却让人难以接受, 效果往往不好。我们做文章、写材料,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是对的, 但前提是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我们说文章有深度,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 理由必须是充分的, 事实必须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 才能追求新颖、独到、深刻, 而不是凭空臆想出点子、不顾事实找理由、单 凭 想象挖根源, 那样写出来的材料再有深度, 也难有说服力和生命力。**** Hidden Message *****四、有力度不等于要求越多越好。写材料、做文章离不 开 抓 落 实, 为了能使要求落 到 实 处 , 文 章 会 提 出 具 体的措施和要求, 这是对的。但不少同志认为定的标准越高 、措 施 越 多 、要 求 越 细, 效果就一 定 越 好 , 所 以 动 不 动就 要 求 一 把 手 要 亲 自 挂 帅, 动 不 动 就 要 求 成 立 领 导 小组, 动不动就要求开动员大会, 本来需要半个月完成的,要求加班加点十天之内完成。有时一篇材料里, 提出了一 二 十 个 要 求, 看起来要求很多、很 高 、很 严 , 但 到 底 有多少能落到实处呢? 因此, 我们要清楚一个道理, 即不能为 了 体 现 领 导 重 视, 体现决心 大 有 魄 力 , 就 把 要 求 定 得很高很高, 那样做只能是说起来一大套, 干起来就乱套。因 此, 无论干什么事、提什么要求、定 什 么 措 施 , 都 要 一切 从 实 际 出 发, 首先考虑基层 有 没 有 时 间 落 实 、有 没 有必 要 开 动 员 大 会 、有 没 有 必 要 设 立 领 导 小 组; 如 果 是 没有必要的、难以做到的, 就不要提出来。基层往往把上面的指示当“圣旨”, 一些东西下面想落实很难, 但不落实又不敢, 最后只能是用形式主义的办法对付官僚主义。事实上, 管用的措施两三招就够了, 不是说得越多越好;标准也是跳一跳够得着即可, 不能超出正常的承受力,否则也落实不了, 最终只能结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恶果。●梁细亮
没事多学习多学习!!! 剖析全面、对现在文秘写作中存在的“假、大、空”进行了有力的否定。
{:soso_e100:} 经典,实用。 好文章学习一下啦!! 谢谢,学习了,学习了 {:soso_e104:} {:soso_e104:} {:soso_e104:} 凡事都要把握好“度” 唉···不知道自己这样撑着学下去会有什么结果,谁能给我点自信? 写的很好,很棒,很值得大家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