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相随话秘书
尽管在职业设想中,“秘书”从不在考虑之列;尽管参加工作10多年来,转战过储蓄、对公接柜、综合柜员、信贷员、客户经理和国际收支复核等多个岗位,深感后者远比前者轻松自在,但一旦重回秘书岗位,还是要以田家英、胡乔木等前辈先贤相期许。正如《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行为守则》所言,“爱岗敬业”是员工职业操守的第一大基本要义,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无法例外。秘书很少有像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等业务部门的同事有培训、学习的机会,而我又非常讨厌重复自己或他人。为了力除“八股”气,另辟蹊径写出满意的文章,也为了防止出现“本领恐慌”,可以能多编稿、编好稿,也能身体力行地多写稿、多发稿,我有意识地自我加压,不断提高观察、思考和总结能力——我常常不请自到地参加各种业务知识培训、经营分析会、投资理财报告会或其他活动;努力改变不爱交游的秉性,尽可能与同事们加强沟通、联络,以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继续发扬良好的杂读传统,挤时间阅读、浏览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和网络,不断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工作之余,无论是否在秘书岗位,始终笔耕不辍,迫使自己多动笔、多用脑。
有付出就有收回。虽然秘书生涯在我的职场旅途中只占了30%,且被内勤、信贷员、客户经理等岗位切割得七零八落,但我的综合能力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精力的分散而衰减,这么多年,我对“学以致用”、“不进则退”、“天道酬勤”等词汇,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这种体会和感受促使我在工作中走上一条“迂腐”之路。不少报送来的信息和材料,质量参差不齐。有时,我颇想偷懒,直接送入废纸篓了事,可考虑到大家劳动的不易,本着尊重、鼓励的原则,尽可能使之转化为劳动成果并明明白白地体现出来,我只好自个儿给自个儿“找麻烦”,从大、小标题到整个材料结构,从标点符号到错别字,从数据和主要事实的真实性、准确性到语气、语调的把握,思量了又思量,斟酌了又斟酌;不清楚或把握不准的,我便通过电话反复沟通、求证;改好后,通常还要请支行(部)办公室秘书、科(部)室或网点负责人、当事人本身再严格把关。于是,一篇材料,一稿、二稿,甚至三稿、四稿,屡见不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不免常起智穷力竭、身心交瘁之感。可下次,还是照旧。
烹文煮字也少不了“副产品”。和同行交流,共同体会:秘书一行可以小小满足一下虚荣心,基层秘书靠文字也能“秀才不出门,声名著于外”——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总是令人欣喜。对那些频频有大作见报的同行,我不自觉多了一份敬畏,对他们,我只有见贤思齐,勉力前行。
“苦乐相随”、“爱岗敬业”,秘书一职,让我领悟颇多。
不要怕麻烦。有些工作,领导要求很高、很细,经常需要反复去做,过去,领导每改一稿,都需要有人去手工誊写,现在都是在电脑上修改,已经比原来便利多了,因此更不能怕麻烦。不要埋怨领导难伺候,要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