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3-6-12 01:00:05

以信息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统筹与应用推进。政府要落实项目主管部门,统筹规划、上下联动、党政一体,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新技术应用,统筹好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规划目标与实施计划,落实责任。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整合资源,构建贯通上下、横向协同、反应快捷、支撑有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有效提升社会管理能力。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横向可复制、纵向可集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各种信息高度集成、完全共享,充分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实现“集约化、少投入”,加快基础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公共信息共建互通。明确数据与信息规范,建设省、市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统一标准的业务协同支撑平台,真正实现协同办公和联合监管的网络化。同时,要建立多方联动的应用管理机制,实行信息“分头采集、关联使用”,推进社会管理由“多头分管”向“协同管理”转变,形成社会管理的大数据、大平台、大联动。
    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实现各类社会服务和管理事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建设省、市两级网上办事大厅,推动各级实体性行政办事大厅功能向网上办事大厅迁移。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集成”的转变,提供融合政务与商务的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服务,使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到社区、进家庭、惠个人。在增强透明度方面需要政府明确制度与规范,提供包括市政规划、公用事业、工商管理、环卫监督、检察、人事、就业、医疗卫生和物价查询等在内的及时数据信息,在网上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拍卖、社区服务工程招标、征求意见、商品交易会、税收征管、招商引资和贸易管理等,及时公开办事程序,公布政府的政策法规及举报监督办法,充分体现政府各项事务的透明性、权威性和时效性,并有助于公民在网上的监督,可以有效地消除政府工作的神秘性,避免暗箱操作,增强透明度和加大监督力度,减少进而消除fubai,做到涉及民众利益的问题能够公平、公正、公开,提高社会的满意度。
    利用网络实现矛盾化解的方式。深入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网民意见办理运行机制,推动公共事务决策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如推进网上信访,“12345服务云”,能及时处理与化解各类问题与矛盾。同时通过充分发挥个体和组织的博客、微博、网上社区和有效的网页形式,构建起重视网络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提供个性化主动式公共服务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健全网络运行机制和规范,加强网络舆情研判,构建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探索利用博客、微博、网上社区等载体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积极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办事效率和廉政情况的监督检查。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强化与民众的互动。
    推进解决社会管理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方法。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服务全局的社会管理信息化体系,使社会管理创新建设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加快实施步伐。通过云计算、IDC、物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用,鼓励企业等社会其他主体的参与建设,加大政府购买信息化服务的比例。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实现对社会治安、公共预警、食品监管、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等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例如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基于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等新型电子标签技术的“食品安全”保障网,实现农产品动物溯源、水产品出口标签防伪、副食品备案情况语音查询、产品短信防伪等,提高民众的安全感。
    夯实基层信息化应用基础。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基础。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主要表现在基层。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主体不健全,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管理职能有待提高,配套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治理需要的问题。社会管理尚未实现全覆盖,一些地方如城市商务楼宇、集体宿舍、城乡家庭出租屋及城乡结合部存在管理盲区。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在基层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可以消除社会管理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加强基层信息基础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搭建基层社会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是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者企业劳动关系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要依托信息化创新手段,推动建立健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工会、员工共同参与的员工工资集体(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建立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员工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在社会治安与互联网信息安全防控体系领域的控制力。在社会治安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创新信息化应用手段,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预知、预防、应急处置能力,让人民群众感到越来越安全。要把近年来利用信息化手段,安保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大力加强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利用信息化创新方式群防群治的新途径新办法,提高对社会治安局势的控制力。
    推动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奠定基础。社会管理及其信息化创新应当突出规范性特征。一方面,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应当讲求合理性和科学化。社会管理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应当讲求目的正当性和方式方法合理化,应当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遵循公共管理的基本规律,遵循社会管理的基本逻辑;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应当讲求制度化、法治化,强化和突出社会管理及其信息化创新的法治性,也就是说,社会管理及其信息化创新必须走制度化道路、法治化路线。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以规则为前提,以执行规则、适用规则和遵守规则为基础。
    提高全民信息应用能力与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在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要把信息化发展水平列为各级政府考核的一项指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信息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拓展信息化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成果交流推广,提升公民对社会建设信息化运用的认知度和使用率。将信息化培训列入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面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化培训,不断缩小不同群体的“数字鸿沟”,使社会各个群体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作者:高同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信息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