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维稳,到底路在何方?
28岁的四川泸州市某副镇长7月1日正式辞职。在辞职感言中,他自称任副镇长两年来,每年平均有4个月在维稳,只有4个月在干“正事”。(7月5日 新京报)纵观中国三十年的壮观增长,除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外,我们不禁要关注中国式维稳:地方政府往往以发展至上的理念,作为指导政府工作的风向标,从而导致在环境保护、征地拆迁、利益分配中纠纷频现。而以材夜思、信访案件数量为主要考核标准的维稳制度体系,又促致地方政府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追求看似稳定的“零访”数字,从而导致维稳成本越来越高,不稳定局面日趋恶化和复杂。
维护社会稳定,本是一个政权职责所系,纵观古今,皆是如此。但当它与政绩挂钩、与官员头顶乌纱帽相系时,维稳,便不单是维社会之稳了。
地方政府为了交出一份看似满意的“维稳答卷”,往往小题大作,却又治标不治本。拿一些基层政府来说,通常建有材夜思人员台账,并以任务分工的形式长期派干部进行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盯梢”,一旦发现有任何材夜思迹象,马上进行拦访。节假日或重要会议期间,更是形成了对重点人员行踪进行一日一上报的机制。而对于想尽办法已“偷渡”成功的材夜思人员,政府则会立即派专人将其接回,而这一轮轮围追堵截又将激发新的更多的矛盾。更有部分老材夜思户抓住政府这根“软肋”,要求政府“给钱便息访”,钱一用光,又以材夜思威胁政府给钱,周而复使,乐此不彼。也因此便出现了干部工作累,为民办的实事却少;维稳经费多,社会却越来越不稳定的现象。
在这一场场猫和老鼠的智力与体力的拉锯战中,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四败俱伤: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却只能维持一个看似稳定的假象;干部顶着巨大的压力,耗尽体力与耐心,却可能一个不慎换来令其寒心的处分;材夜思者终日与地方政府周旋却不能有效的表达自身诉求,更别谈事情的解决;维稳所造成的财力及人力等的浪费,消耗了本该投入社会公共领域的公共资源,触及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深思其中缘由,实为在扭曲的政绩观与不健全的考核机制下,所产生的维稳工作体制所造成的。如果不对这种现象进行纠正,社会将越维越不稳,材夜思事件也将越演越烈。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式维稳,到底路在何方?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维稳是维社会之稳,不是维官员之稳。领导干部只有摆正态度,本着创和谐社会促社会发展的理念,聆听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问题,以主动为民解难、为民解困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方能越走越稳。
二是上级部门必须出台更为合理的维稳考核机制。维稳从来都不是目的,只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手段。而维稳机制中单一化的考核标准逼得部分地方政府不得不以更为极端的方式来对待材夜思人员,但换来的却是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只有削弱考核机制中材夜思数量的决定性位置,将矛盾化解量及干部在维稳工作中的主动作为纳入考核范围,才能促进维稳工作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是地方政府必须形成正确的维稳观念。一味追求“零访”不应是权力主体的目标,因人而施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地方政府一要以预防为主,出现矛盾纠纷马上解决,尤其是防止将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转移到群众与政府的矛盾上来。二要切实改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三要分清诉求性质,对于不正当诉求者及以“材夜思维生”的非正当获利者要按照相关程序,给予严格处理,切忌姑息养奸。
四是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权力机构非法限制诉求者人身自由的按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处分。对于不正当材夜思及借材夜思之名谋私人之利的,纳入行政处罚范畴,由此造成巨大不良影响、后果严重的以危害公共安全罪纳入刑事处罚范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维稳之路任重而道远,却又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只有以长风破浪、壮士断腕的气概,坚决地试、大胆地闯的决心,真抓实干、干就干好的信心对维稳机制进行改革,方能走出一条中国式维稳的康庄大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