璃醉烟 发表于 2013-10-22 15:23:20

这是在历史课本上学过,拜读后觉得简直就是自己在文案写作上的指路灯,语言风格平实亲民,确实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星光 发表于 2013-10-22 15:52:26

毛泽东是调研的高手,分析材料的行家,他每写一篇文章都经过耐心细致的调研,分析情况入情入理,总结经验丝丝入扣。

星光 发表于 2013-10-22 16:18:58

主席的文章实用性很强,写调研报告首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动笔之前先要经过深入的调研研究,占有翔实的一手资料,然后要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构思、立论,然后选取有最有价值的材料进行论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由特殊现象推出普通规律,用于指导实践。

星光 发表于 2013-10-22 16:19:36

主席的文章实用性很强,写调研报告首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动笔之前先要经过深入的调研研究,占有翔实的一手资料,然后要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构思、立论,然后选取有最有价值的材料进行论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由特殊现象推出普通规律,用于指导实践。

网事如风 发表于 2013-10-23 08:26:11

毛主席的这篇考察报告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写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指导当时的农民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不是很华丽,但是通俗易通、浑然天成,在今天改进文风的大环境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北苑 发表于 2013-10-29 08:24:04

毛主席在总结方面是个高手,尤其在调查报告方面。毛文最大的特点个人观点是从受众出发。

南京秘书一 发表于 2013-10-29 09:48:46

一个三十四岁的年轻人正胸怀舍我其谁、问鼎中华的雄心,写出这样的文章是非常自然的,就是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反观现在好多的调研文章都是政研室的一群久不接地气的书生所写,追求标题的整齐对仗,语句的华丽,至于所写的文章到底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他们心知肚明,他们的雄心是什么呢

天道 发表于 2013-10-30 20:09:54

陈丹青说:“假如我们有勇气承认,则人文素质的低下,人文教育的迫切,是百年革命的深刻报应。”

    还好,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一些奈得住寂寞,敢于并乐于读经典的人。

    我们相信,一个没有思想和学术的民族,永远不能真正站立起来,中国的繁荣和富强应生长在厚实的文明积累与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而每个人内涵的丰富和心灵的充盈正源于此。

    在文化快餐和速食潮流的侵蚀下,枯燥地啃大部头的原著难免会索然无味,甚至读完后晕头转向或一头雾水,这种失意和落差会严重打击信心,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做它干吗?

    但我一概的观点是:不经风雨,难见彩虹。

    轻易得到的都不是感悟最深的。爱情如此,知识和学问亦如此。

    当我们在苦思冥想后豁然开朗,在孤灯清影下柳暗花明,我们的人生境界一定会超越平庸,走向思想认识的新高度。

    拿起经典,感悟人生,我们的内涵顿时散发出经久不息的光芒。

    品味先哲,陶冶情操,智慧的明灯照亮了前方的路。。。。。。

大荣 发表于 2013-10-31 23:43:10

时代形成了文章精神,主席年代是先干后写,当代人是先写再干,这又回到了意识与存在的辩正关系上面,谁决定谁,看以往经典文章,思想与观点跃然纸上,情感与冲突激烈,反观现在不是无的方矢,就是废话连篇,不知其所云还沾沾自喜,已经习惯于坐在椅子上发挥想象力,希望借学经典、读经典的机会,大家多思考思考未来的文笔人生。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五期“重温经典读书会“,本周邀您共同学习毛主席经典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