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将“干工作”与“写材料”分离开来
文章写得好,有很多好处。如,讲话材料写得好,与会人员就听得懂,有利于会议精神的落实;经验材料写得好,能够得到上级部门、领导认可,有利于推广开来;调研文章写得好,可以很好的反映实情,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新闻、信息等材料写得好,更容易被采用。为此,很多地方、单位高度重视文字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挑选专门人员,一心搞文字创作,如研究室、调研科等等。当然,此举有一定道理,因为不是人人都能写好文章,让有天赋的人专门从事文字工作,天天研究文章创作,久而久而,自然能够写出好文章来。
但是,此举也有弊端。一些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就只会埋头干活,不会仰望天空,不时对工作进行总结,以促进工作的更好开展;一些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长时间接触不到业务工作,只有在文字上下功夫,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空洞无物、脱离实际――好看不实用。
同时,还不利于干部成长。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干部,由于少于接触业务工作,久而久之,可能就只会“纸上谈兵”,很难成长起来,甚至担当“大任”;不写材料的业务干部,不懂得思考问题,不会规划工作,只会“按领导说的办”,很难“独当一面”。
其实,写作就像计算机、英语等一样,只是从事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大家都应该掌握,不应该与业务工作分离开来。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领导干部如此,一般干部更应这样。只有边工作、边总结,写出的文章才深刻、实在,反映实情,言之有物。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不管公文写作也好,作文、论文的写作也好,都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变得非常“简单”。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单位搞学习活动,要求写作个人总结、心得体会,于是在网络上搜索出相关文章,再与工作实际联系一下,就成了个人文章;很多大学生是这样写论文的:这抄一段,那剽一段,这样写出来的论文能取得好分数,他们说如果不这样,自己写的反而会不好通过。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已经习惯了上网“找”文章,找个人总结、心得体会,找理论文章、工作汇报,找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找到了就用鼠标轻轻一点,复制、粘贴,再经过加工整理,就能创作出一篇“新”文章!对此,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振振有辞地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嘛!殊不知,这种简单的“复制、粘贴”已经是一种抄袭、剽窃行为!而且更让人忧虑的是,这种写作习惯已经成为一些人的工作方式,以至于有的人无法想象,离开网络,自己该怎样工作和学习!
当下,许多学者、创作家都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反抄袭、反剽窃的招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人人有责”是我们应该做到的。虽说互联网上的“借鉴”和“资源共享”能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带来很多便利,但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多读书、多加强学习、真正提高自己的理论、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能把日常的写作全部寄托在电脑的“复制、粘贴”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