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秘伯华兴 发表于 2016-1-13 20:07:23

感谢分享,回复继续学习!

bjswbzdf 发表于 2016-1-19 17:02:58

工作总结要写出彩不容易,所以必须加点味精。

四月雪47 发表于 2016-2-19 11:29:28

工作总结,要写出特色,只有不断总结,才能发现问题,为下步工作奠定基础

如意鬼仙 发表于 2016-2-29 08:44:02

学习了!!!!!!!!!!!!!!

梁博文 发表于 2016-3-1 17:05:09

lyt498970342 发表于 2015-7-30 13:59
  论工作总结的写作与技巧
  隋福军
  近些年来,我在全国多家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有关部门举 ...

(六)在作用上,主要不是表扬自己,而是要充分肯定自己。是通过此种形式向本单位职工群众报告情况和向上级汇报情况以及向外单位介绍情况和经验。
  弄清了这些不同特点,写总结就顺手了。

江苏省委秘书 发表于 2016-3-2 09:32:10

写的很好现代文字工作很重要

省残联申 发表于 2016-3-2 14:31:16

肯定成绩,找准问题,悟出道理,明确方向。

赢在2016 发表于 2016-4-28 13:27:43

纵向往横向看,看过硬不过硬。就是进行纵横交叉分析比对,看我们总结的是否过得硬,能否打得住。取消一般的,保留最能说明问题的和最为过硬的部分,以保证能够给人以借鉴。

临安胡子 发表于 2016-5-8 12:01:44

所谓写作技巧,就是写作诀窍、写作妙法。掌握了写作技巧,就能快速灵活地进行写作。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掌握的,需要长时间的摸索、精炼、总结、提高。归结起来,就是:多看、勤写、巧问、善积、复改。
一、多看,就是要多读范文
过去我刚学习写作的时候,听一位教员讲课,他提问学员读过几篇调查报告和工作总结范文,在场的学员没有一个回答利落, 因为参加学习的同志,大多数都是单位里的干事, 或是刚调入机关的新手,看过和读过的调查报告和工作总结也不过就是单位的历年总结和所在单位的调查报告,范围很小,深度较浅,根本称不上是范文。结果那位教员却说,他读过三百多篇调查报告和工作总结,当时我们一听就感到惊讶,所以人家在台上讲课就运用自如,头头是道。拿过来一堆调查材料一看,很快就能编写出文章的写作结构图,说出写作的基本路子。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每个段落中如何衔接,前后如何照应,开头、结尾和中间如何编排,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分几部分起草,每个部分的大标题和小标题的拟定,以及每个观点插接什么样的例子能够说明问题,讲得明明白白,就像一张清晰的施工图。有一次,我邀请他和我们一起搞调研,到我们下属单位进行调查, 写一份经验性总结报告,他对我们提供的线索非常感兴趣,就跟我们一起调研, 一起研究材料, 一起选题目, 一起研究 “施工图” ,从中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一周内,我们分头起草了三份经验性调研报告,报到总部后,均被采用,有的还刊登在简报上,真是受益匪浅。那么,究竟怎样看?我的体会是 : 要有读书破万卷的精神,多看一些大文章。无论是报纸上的整版大块文章,还是报刊杂志上的长篇大论,都要细细阅读,不要望而生畏。要沉住气,耐着性子看。如果不这样,就把握不住上面的精神,把握不了形势,就缺乏政治上的敏锐性。要看那些所谓“干巴巴”的理性文章,诸如社论、评论、权威人士论坛、讲话等。这类文章虽然抽象概括、可读性差、难以引起兴趣,但这类文章逻辑性强,富有哲理,必须静下心来细嚼慢咽,仔细阅读。不要看报看题,看书看皮。保证一天看上一两篇,常年坚持,看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档次就会提高。要看紧贴中心的动态文章,把握工作的中心,并预测下一步工作重点动向。这样,写文章就不会离谱。
二、勤写,就是经常练习写作
不论什么样的文种都要学着练写,写一遍就会有所收获,写的次数多,也就自然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可以根据自己担负的工作任务,专门写一些相关的文章。比如说,你负责单位年度工作总结的起草,你就得多练习工作总结的写法,既写情况性总结,也写经验性总结,回过头换一个角度一改就成了工作汇报,拿到年度总结大会上由领导宣读就成了工作报告,单纯讲情况和问题就是讲评工作。如果在后一部分加上今后的工作要求和打算,那就是部署工作。如果把了解的情况进行理性分析,归纳出几条经验(特
点)和启示,或者对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或建议,那就是一篇调研报告。只要我们搞清楚行文的基本规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写出各式各样的文章。换个角度就不一样,换个角度就是另一番景象。但无论怎样转换,都离不开最初的基础材料,我们搞写作的是为领导代笔,必须考虑全面。文章写得好坏,关键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上看问题, 看你组合的怎样?这就好比盖房子,同样的材料,有的人建得美观漂亮,有的就相反,就有差距。写作也是一样,同样的材料,有的组合出来的文章就非常好看,非常美丽,有的就差些。什么原因,显然是缺乏技巧。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掌握写作技巧。当然,这种技巧的掌握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提高,方能获得。我的体会是:动笔写作非常重要, 再有学问的人也离不开写作实践。有个学者介绍他成名诀窍时,只说了两个字:“多写。 ” 依我看, 写是作者的基本功。首先, 要敢于写。万事开头难,敢写就不难。其次,要不停地写。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笔常握在手”。停笔时间一长就会觉得生疏。要及时写,马上就写,趁热打铁,立马动笔,一放一拖就凉“气” 了,冲动少了灵感也就没有了。第三,要逼着自己写。“不压不出油, 不逼不出货。 ” 好文章是逼出来的、 压出来的。要逼着自己坐下来, 把笔拿出来, 把第一行写出来,时间一长,就习惯了,习惯就会成为自然,不写手就发痒。
三、巧问,就是巧妙的采访
采访就是调查了解,调查研究。我们写文章总不能做“无米之炊”吧,如果没有材料你拿什么“盖房子”?所以说,我们要经常下去采访,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挖掘材料,寻找“矿石”。然后,把我们挖掘出来的“矿石”进行过筛精选,把最管用最有价值的留下。采访有技巧,要有备而来。绝不是下去胡访乱问,要有基本的采访思路,起码要预先起草个采访提纲,做到有目的的采访,有的放矢,心中有数。著名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每次外出采访都是“有备而来”,经她采访的各国政要,都称她勇敢无畏,言辞尖锐,从没被击垮,胆识赢
得了全球同行的敬佩。她在谈到采访技巧时说,每次采访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要阅读大量有关被采访者的资料,要做笔记和研究心得。她认为,不论被访问者的权势多么显赫,访问者应该与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访问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采访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采访者是谁,而不是取决于被访问者是谁。只有这样,才能采到真金。采访要有时间观念。既不要耽误被采访者的时间,也不要浪费采访者的时间,节奏要快,干脆利落。有一年,我去烟台养马岛采访原烟台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李德沂,来回路程80多公里,我只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就把他的主要情况了解清楚了。回来就写,一气呵成写了《不恋官位当猪倌》的长篇通讯,发到报社,即被采用。李德沂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好接触,但是我有绝招,三言两语,就把我所需要的东西掏了出来。原因是采访之前,我想了很多办法,到了他那里,我就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正题。在工地上,他拿着铁锨在干活,胶泥沾满了全身,也弄了我一裤子,我也没在乎。见面,含蓄几句,我就说:“我是乳山人,在市经贸委工作,过去我也是搞纪检工作的,在机关早就知道你的一些情况,早就想来看看你……”你别看,这招还挺灵。他说:“谢谢!”就打开了话匣子,把我所需要的东西倒了出来。
四、善积,就是善于积累管用的资料
本帖隐藏的内容

积累管用的资料,对于经常写作的同志非常有益。要想真正学到东西,就要备好纸和笔,做到随时捕捉,随时记录,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必有裨益。经常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工作中去访谈、去发现,及时记载生活中的生动语言、感人故事、令人兴奋的闪光点,那就会为我所用。鲜活的东西,往往存在于瞬间,稍纵即逝。如果能及时记下来,经常翻一翻,就忘不了。著名作家高玉宝为了记录有用的资料,在战争的间隙,利用瓦片和废纸进行记写,记录了他一生的故事。要知道当时他文化程度很低,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写一句话,十个字
有九个不会写,都要问同志们,这样,好几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常常因为不会写的字而停笔,或者形象地画物表示代替。尽管非常困难,但是他仅用1年零5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20多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草稿,经过修改成为名篇。鲁迅为了写《中国小说史略》一书,花费了极其艰辛的劳动,他从浩瀚的书海中一点一滴地进行收集从不厌烦。他所写的《小说旧闻钞》一书,就是从90余种1500余卷书中抄录出来的。 真可谓 “废寝忘食,锐意穷搜”。马克思对他写的每一部著作,都搜集大量的准备材料——摘录、提纲、图表以及所有的各种数字、原始材料、目录等。他将所有材料加以整理,并作了系统的内容提要,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易于选用。马克思为了研究印度,曾经阅读了印度史方面的多部名著和史料档案,做出了详尽的提要和大量的摘录。然后,把这些材料按照历史年序加以整理编排。这就是《印度史编年稿》的最初版本。
五、复改,就是反复进行修改
文章不要急于求成,要进行反复修改。首先,要自己满意。连自己都不满意,就送给别人看,别人也不会满意。修改文章就像给自己化妆一样,要反复修饰,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其次,让周围的同事满意。写好的稿子先不要送给领导看,先送给周围的同事看,让他们帮助挑挑毛病,找找瑕疵。用土话说,就是帮助捉捉虱子,找找跳蚤;用行话说,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鲁迅先生说,“文章不厌千遍改, 写好了至少改五遍。 ” 鲁迅一个大文豪,他的文章还要改五遍,何况我们这些无名之辈?所谓改,我认为无非两改。一是自己改,二是让别人改。自己改,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必须克服“孩子总是自己的好”的思想,先在感情上割一刀;克服“留给别人改”的思想,在改中否定自己,在否定中提高质量。别人改,一定要虚心,不要虚荣。即使改后刊登出来的稿子,也要仔细看一看,琢磨琢磨,看别人是怎么改的,从中悟出道理。究竟怎样改,我认为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读改法。就是说修改的时候,要注意诵读,一边读一边思索,遇有气势不接、语意不畅的地方,随手改正。很多毛病,一“读”就能够发现,特别是文字表述方面的毛病,像语句不通、衔接不紧、声调不谐、气势不盛、缺词、落句、掉字、书写颠倒等问题,读的时候仅凭“语感”就能发现不妥当的地方。凡是读起来非常顺畅、响亮、得“气”的文章,一般没有大的文字上的毛病;反之,读不成句,别别扭扭,拗口赘舌的东西,多半不好。多读多念几遍,的确是一个简单易行而又见效明显的办法。第二,冷却法。就是说写完之后,如果一时改不动、改不好,先放一放,过些日子再拿来“复看”。放一放,头脑冷静、清醒下来了,有些毛病不待别人指出,自己就能够很快发现。把写好的文稿放置一段时间,再拿出来重读修改,问题便一目了然,随即纠正改好。第三,求助法。就是说自己实在改不下去时,不妨请别人帮助,多听听各方面不同的意见,然后再来“由自己做主”,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文章改得更为完善,从而使文章通畅、准确、精炼、鲜明、生动、美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写出精品文章。

文行天下 发表于 2016-7-18 10:09:03

文章的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概述很全面,总结的很到位,实用行很强。
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查看完整版本: 论工作总结的写作与技巧 作者隋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