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well 发表于 2016-8-14 11:02:59

干部要干事 为官要有为

<div style="text-indent:4em;"><font size="3"><b>习近平总书记指出,</b><b>“</b><b>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b><b>”</b><b>。这句话深刻诠释了</b><b>“</b><b>干部干事</b><b>”“</b><b>为官有为</b><b>”</b><b>的真谛。尤其是领导干部作为</b><b>“</b><b>关键少数</b><b>”</b><b>,更应在干事和有为上作出表率。</b><b>“</b><b>十三五</b><b>”</b><b>新征程已经开启,发展进入到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引领发展新常态、践行发展新理念中走在前列,必须奏响</b><b>“</b><b>干部要干事、为官要有为</b><b>”</b><b>的最强音。</b><b>干事要有</b><b>“</b><b>想为</b><b>”</b><b>之境界</b><b>在其位当谋其政,谋其政必尽其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b><b>“</b><b>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b><b>”</b><b>。这既是谆谆告诫,更是明确要求。面对</b><b>“</b><b>第一个百年目标</b><b>”</b><b>的使命召唤,我们要以坚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责任感、进取心和精气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展示干部想为的新境界。想为,彰显的是一种思想自觉。干事的行动自觉源自于想干事的思想自觉。职责所系、群众所盼、发展所需,都要求干部必须有想干事的主观愿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任务异常繁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发展</b><b>“</b><b>短板</b><b>”</b><b>、治理</b><b>“</b><b>城市病</b><b>”</b><b>、增强群众获得感等许多大事、难事、实事都等着我们去干。我们唯有坚定</b><b>“</b><b>一日无为、三日难安</b><b>”“</b><b>干事光荣、避事可耻</b><b>”</b><b>的思想自觉,才能做到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信任、不负时代担当。想为,蕴含的是一种价值追求。组织和人民赋予了干部岗位、权力,归根到底是用来干事创业的。</b><b>“</b><b>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b><b>”</b><b>干事的前提是想干,有为的基础是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广大党员干部施展抱负和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b><b>“</b><b>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b><b>”</b><b>。我们要怀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b><b>“</b><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b><b>”</b><b>,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落实到干好本职、干成事业的具体行动中。想为,迸发的是一种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b><b>“</b><b>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b><b>”</b><b>。干部想不想干事、有为,从精神状态上看得出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绝大多数干部是有激情、有干劲的,展示出</b><b>“</b><b>五加二、白加黑</b><b>”“</b><b>宁可掉肉、不可掉队</b><b>”</b><b>的严实干事作风。但实事求是地讲,也有少数干部在岗找不到感觉、干事提不起精神,不想作为、不在状态。改革发展犹如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没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进取精神,就不可能打好改革这块</b><b>“</b><b>铁</b><b>”</b><b>、走好发展这步</b><b>“</b><b>棋</b><b>”</b><b>。干部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有干字当头的精气神。</b><b>干事要有</b><b>“</b><b>敢为</b><b>”</b><b>之担当</b><b>领导干部在干事中敢不敢作为,体现的是胆识、气魄,展示的是责任、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b><b>“</b><b>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b><b>”</b><b>。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敢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诸葛亮</b><b>“</b><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b>”</b><b>,范仲淹</b><b>“</b><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b>”</b><b>,文天祥</b><b>“</b><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b>”</b><b>,林则徐</b><b>“</b><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b><b>”</b><b>,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担当精神的深刻内涵。共产党人吸收了民族优良传统的精华,在实践中将担当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在发展的转型期、改革的攻坚期、小康的决胜期,我们更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以敢为之担当展示干事之作为。在破发展难题中展示担当。新常态下,最紧要的任务仍然是发展。没有发展作基础,一个地方的综合竞争力、群众获得感、治理现代化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现在的发展不是走过去拼资源、拼环境、拼消耗的老路,而是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路,由2.0、3.0版本升级到4.0版本。特别是补齐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协调发展等</b><b>“</b><b>短板</b><b>”</b><b>,更需要</b><b>“</b><b>闯关夺隘</b><b>”</b><b>的担当精神。我们要把担当精神转变为落实新理念、引领新常态的新招实招,从供需两侧发力,进一步激活发展新动力。在碰</b><b>“</b><b>烫手山芋</b><b>”</b><b>中展示担当。什么是</b><b>“</b><b>烫手山芋</b><b>”</b><b>?就是那些干起来有风险、不干就留隐患的事,就是那些进退两难的事,就是那些多年来想干而因种种制约因素而未干的事。比如违法建筑、历史债务、污染防治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起来非常棘手,没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担当精神是干不好、干不成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这样的</b><b>“</b><b>烫手山芋</b><b>”</b><b>有不少,我们必须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义无反顾地将它拿下来。在攻改革险阻中展示担当。全面深化改革,割自己的肉、动别人的奶酪,有时会面临</b><b>“</b><b>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b><b>”</b><b>的情况。在改革的大势中是顺势而进还是退避三舍,直接考验各级干部敢干敢为的勇气和担当。人人都成为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改革就能破浪前行。近年来实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都是在</b><b>“</b><b>啃硬骨头</b><b>”</b><b>中推进的。改革中的险阻一个接一个,往深处改、向实处抓,该担的责必须担,该碰的硬必须碰,该革的命必须革。我们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把握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结合点,进一步在攻坚、抓实上下功夫,以改革之举展示担当之为。在办民生实事中展示担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干部,改善民生不仅要做锦上添花的事,更要办雪中送炭的事。尤其是解决</b><b>“</b><b>老大难</b><b>”</b><b>问题,需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越是民生实事,越要敢作敢为。要把群众想干的事,变为党委、政府要干事;把党委、政府在干的事,变成群众积极支持、参与的事;把党委、政府干成的事,变成惠及群众的事。对</b><b>“</b><b>入学难</b><b>”“</b><b>就医难</b><b>”“</b><b>出行难</b><b>”</b><b>等问题,要迎难而上、克难而为,让群众舒心而不闹心。</b><b>干事要有</b><b>“</b><b>勤为</b><b>”</b><b>之作风</b><b>“</b><b>政如农功,不勤无以成事。</b><b>”</b><b>勤政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古往今来对</b><b>“</b><b>好官</b><b>”</b><b>不变的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20字标准,勤政务实是其中一条。干部干事应坚持以勤为先,坚决克服</b><b>“</b><b>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b><b>”</b><b>的</b><b>“</b><b>庸懒散</b><b>”</b><b>习气,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以</b><b>“</b><b>马上办</b><b>”</b><b>的行动干事。</b><b>“</b><b>看着办</b><b>”“</b><b>等着办</b><b>”</b><b>,从来都是干事业的大敌。毛泽东同志早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b><b>“</b><b>抓而不紧,等于不抓。</b><b>”</b><b>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大力提倡</b><b>“</b><b>马上就办</b><b>”</b><b>的作风。这种作风,在今天仍然需要各级干部大力践行。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决不允许出现跟不上、慢一拍的情况,必须以</b><b>“</b><b>马上就办</b><b>”</b><b>的精神按下</b><b>“</b><b>快进键</b><b>”</b><b>,把中心工作抓牢抓实,推动各项工作提速提效提质。以讲奉献的情操干事。奉献是自愿的付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干部的无私奉献。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像焦裕禄等先进先辈那样,干事不讲条件,付出不求回报,个人不计得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夙夜在公精神,在岗一日、尽责一天,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把</b><b>“</b><b>十三五</b><b>”</b><b>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公平公正、可触可感、能够持续的获得感。以</b><b>“</b><b>钉钉子</b><b>”</b><b>的韧劲干事。干事业如同钉钉子,必须不断地用锤子敲打,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会上部署的东西付诸实施,落实落细。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工作,不让职责挂空挡,不让承诺放空炮,确保事事有着落、桩桩都办成。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要以</b><b>“</b><b>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b><b>”</b><b>的宽广胸怀和主动作为,一以贯之抓落实,确保在重点上</b><b>“</b><b>哪壶不开提哪壶</b><b>”</b><b>,在成效上</b><b>“</b><b>提了哪壶开哪壶</b><b>”</b><b>。</b><b>干事要有</b><b>“</b><b>善为</b><b>”</b><b>之能力</b><b>善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善作善成。新常态下抓发展,攻坚期中抓改革,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直接检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蓝图绘就、目标明确、举措已定,要通过我们各级干部的会干和善为,使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升善谋良策的能力。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学识,还要有见识胆识,谋一方发展必须跳出</b><b>“</b><b>一亩三分地</b><b>”</b><b>的思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一体化时代,抓发展要始终坚持大视野关注,聚焦跨越</b><b>“</b><b>中等收入陷阱</b><b>”</b><b>、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问题,谋开放之策、改革之举、创新之计。尤其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深学细悟经济新常态、发展新理念、市场与政府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发展等新论断,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结合本地实际谋划发展的新招、实招、管用之招。提升善抓落实的能力。一项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作决策,抓落实。能不能把该抓的工作落到实处,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b><b>“</b><b>试金石</b><b>”</b><b>。能力和水平从哪里来?一靠学,二靠干。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b><b>“</b><b>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b><b>”</b><b>要求,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在抓落实过程中,要对发展中的问题、困难、挑战,列出时间表、任务书、责任制,一个一个地破题解难、答题交卷。提升善带队伍的能力。事业发展,不仅迫切需要领导干部自身当先锋、打头阵,还迫切需要带出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团队。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发展怎么样、面貌怎么样、风气怎么样,主要看领导者,核心看一把手。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上行下效,同心合力。越是发展新常态、改革再攻坚,越要营造一种</b><b>“</b><b>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b><b>”</b><b>的浓厚氛围,建立一种容错纠错的机制,为务实干事者、改革创新者、无私奉献者担当,让担当者敢作为,让担当者没负担,让担当者流汗不流泪、受用不受伤,以此激励广大干部更加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奋发有为。</b></font></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干部要干事 为官要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