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题:
! S7 F$ q+ D* [% c0 ?' x. T, E, k& m1 Z% {1 R
什么是公文的主旨?公文主旨有什么特点?8 J! |% b7 l6 @, s: m( u% o. c
# ~- q5 D5 X3 [0 K+ r. Z
0 q, @; f6 C4 J9 V2 Z2 p/ q
老秘观点:) q# ^1 ]- n. |% v7 S) I
- J# _7 {" p, J/ a3 `. }
公文的主旨就是制文主体为着写作目的的需要通过公文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主要观点、基本主张、政治倾向和政策期求。它是一篇公文的“灵魂”和“统帅”。在写作过程中,主旨一经确立,即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布局、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的选择等起到制约和调控作用。因此,正确地确立主旨,使之合乎要求,是写好公文的关键。5 |8 B5 S; @9 l% @3 X
) g8 m3 T$ W9 I7 h与一般文章和文学作品相比,公文的主旨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 p% v6 J6 W. I2 o; K一是贵在直截显露。公文的主旨不同于文学作品的主题。它既不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语),也不是“生活暗示给作家的一种思想”(同上),而是以事论理,据理明事,从具体的客观事实中直截了当地阐明制文主体的意图和指向,是什么,不是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当怎样行为,不应当怎样行为,都必须明白无误地传输给受文者。一般而言,公文的主旨由目的和主张两个要素构成(也有人认为由中心思想要素,原委、背景要素和写作目的要素构成)。其中目的是主张的依据,主张是目的的落实。因内容表达的需要,有时这两个要素也可只取其一,未必俱全。例如《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一文,其主旨为:“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对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这一主旨只交代出了行文的政治意图(目的)。而无论如何,公文的主旨表达必须直截显露,开宗明义,而绝不能含蓄蕴藉,拐弯抹角,让人不得要领。1 I2 v1 b0 ]8 @; O9 q' G0 {" V
二是酝酿时间短。一般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其主题的形成和确立需要经过作者较长时间的酝酿,最后臻于成熟。而公文则不同,除有些内容比较复杂的文种如大型的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全面总结和综合性的调查报告等的主旨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孕育者外,一般都比较短暂,其形成过程也较为单纯。这在通知、通报、请示、批复、函等法定公文写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还有些公文,往往是“今天交任务,明天要稿子”,甚至需要“下笔成章”,赶写“急就篇”,其主旨的形成和确立就更为短暂,带有明显的“即时”性特征。$ X/ r; I! T3 `- v; V' E5 |' O
三是受各种制约。从公文主旨的表现形式上看,它常常是遵命与求实的结合体,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一是行文关系,包括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平级关系与不相隶属关系,它往往制约着公文主旨的形成和确立;二是来文。例如对上级来文的“转发”,对下级请示来文的“批复”,对通报、简报等加写的“按语”以及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之间互相商洽问题的“复函”等,其主旨的形成与确立都要与来文浑然贯通,一脉相承,决不能彼此割裂,互不相干,前后龃龉。2 G+ m, u5 {1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