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办公室信访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影响信访质量的关键要素。提升信访接待艺术可以实现信访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组织和谐起到带动示范作用。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升接访效果。1 K6 ~8 O/ ]* g3 m
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修养能力,提升信访接待艺术一定的法律知识可以保证信访工作在法制的框架内进行,对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学和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则有益于全面提升信访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信访整体水平。$ X. g! I, @( f' c2 a
可以通过学习法律和信访相关业务知识及典型案例或参加信访例会,深入领会政策规定,了解信访动态,掌握信访规律,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多样化和意识形态丰富化所带来的日趋复杂的信访问题,适应法制意识和维权观念不断加强的来访群众的信访需求。' E! W' t' y0 M
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包容区间和双方的心理自由度。造成信访的成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外部的社会问题造成的,有的则是当事人身心存在问题:身体运行不畅或者认知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信念。心理学的多个研究领域中有诸多方面可以为信访工作提供借鉴。以心理咨询知识为例,认知技术可以使信访人员快速分辨出对方和自身观念中绝对化倾向或过分概括化等不合理信念,沟通技术可以使信访人员通过对来访者自我状态和心理地位的直觉反应意识到信访事件的部分成因;行为技术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技能则有利于信访人员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适宜角度。同时,在接访中运用心理咨询的“共情”和“倾听”等相关技巧也有利于在心理上满足来访者的归属感,使他们感受到尊重理解和支持重视,自觉地以大局为重,将信访方式控制在较为理性的状态区间。, b1 f- i/ C. j0 |& L& f% F
可以通过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知识,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提升应对技巧。管理学和经济学对人性存在诸多假设,并以此提出诸多理论。社会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和理性人假设是诸多假设中的几个典型。当我们据此判断来访者时会发现有些人符合其中的某一假设,有些则不太符合。对于符合的,我们可以在接访时适度借鉴与之相关的理论;对于不符合的,则需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践中摸索更为适当的沟通方式。' w$ f+ ^ k* y$ n( Y& |, I
信访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和文化高度相关的社会现象。学习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拓宽视野,使工作更具建设性和前瞻性。学习信息方面的知识可以使信访的知识经验及理论研究更加切实高效。提高文学水平可以加大认知深度和思维广度,使信访人员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言行举止更为得体,在无形中拉近沟通双方的距离,减少各种阻抗和干扰,在情感上引发来访人员的共鸣,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或探讨空间。
* N# l7 @. |2 U. r 通过辨识来访者状况,提升信访接待艺术
: s1 F- r ?9 |# X; v- C 来访群众具有不同的信访背景和心理结构,信访工作者需要进行分析辨别。在接访中既要坚持原则,严格执行有关程序规定,又要注意灵活,采用妥善适宜的心理技术和语言态度,及时了解问题,迅速缓和或化解矛盾,极大限度地促进组织和谐。( V% R7 M4 P H% W" y5 n4 [$ O B
对来访者反映问题的目的要加以区分。有的来访者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希望通过有关部门的帮助介入解决自己的切身问题。有的来访者是因为偶然事件引发了不快,希望借助这一平台进行情绪宣泄。对前一种来访者要深度沟通,仔细询问;对后一种来访者要坚持倾听为主,劝导为辅。% t3 t* M4 `( w+ n9 I
对来访者反映问题时的心理状态要加以考虑。对于心存顾虑的来访者要心平气和地向其介绍法规制度,使其感受到关注重视;对于受了委屈的来访者要先进行安抚,再谈问题;对于具有打击报复倾向的来访者要说服教育,要求其提供证据;对于要求无理的反复纠缠者要态度明朗清晰地和其分析利弊,晓之以理。对于具有依赖心理的来访者要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自我设限,争取自己解决问题。对于明知问题不可以通过信访途径加以解决但持有投机心理的来访者要采用可以接受的方式予以解释疏导。7 K/ y7 C" x' q" A4 X& S, X: p }, V0 u
对气质类型不同的来访者要加以区分。胆汁质的来访者一般性情直率急切,兴奋性强但抑制力弱。对他们要耐心倾听,适度引导,言简意赅,避免冲突。多血质的来访者一般活泼开朗,反应敏捷,但注意力易于转移。对他们要循循善诱,把握话题,多做解释,引发共鸣。黏液质的来访者一般安静稳重、沉着谨慎。对他们要热情诚恳,主动耐心。抑郁质的来访者一般感情细腻,敏感多疑。对他们要心平气和,言辞委婉。对于混合气质的来访者则要保持良性互动,因人制宜。. N: J7 y/ _# t9 @0 [
对来访者的个体特征要加以注意。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生活阅历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来访者需要区别对待,使用易于为对方接受认可的沟通方式。对于有一定理论背景的来访者,可以从哲学层面进行交流沟通,使用规范严谨的语言;对于较多使用口语的来访者则要“投其所好”地用类似语言进行沟通,侧重于举例子、摆事实、谈利弊,情理交融地加以开导启发。当发现性情坦率且彼此间已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度和好感的年轻来访者存在不合理认知时,可以使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予以指出,促其深入思考;当面对存在同样认知误区但性格固执的年长人员,则需要谨慎对待,用委婉曲折的方式进行疏导。# `$ P1 `' U$ ^9 I( P8 w$ [
通过分析信访事件的成因特点,提升信访接待艺术, A% [0 j9 j. s( K1 q6 d
对来访者所反映问题的类型要加以区分。对于反映违法违纪问题但表述不够清楚的来访者,要鼓励其在实事求是原则基础上将事情的细节讲清,提供证据确凿的可用线索;对于反映问题具体客观、有理有据且要求合理的来访者则要耐心听取,详细记录,必要的时候还要询问求证,以便准确掌握情况。同时,对于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的程度,可以按政策规定有条有理地进行探讨。
0 J# _! l4 a0 T0 s8 ~. Z 对来访者的信访次数要进行询问。初访者一般心理活动相对缓和,态度也较为理智,对他们要态度和蔼,倾听为主,作好政策解释工作。
0 b$ N8 |' y# ~$ ~* M 对有理有据且要求合理的,积极配合解决;对要求合理但暂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耐心细致地加以解释;对不够合理的要求则需要明确指出,使其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避免矛盾累积。对于重复或越级以及集体信访的来访者则要慎重分析,谨慎对待。造成重访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原有事件没有得到解决,有的是在解决过程中遇到了新问题,有的则是最初的接访人员工作方式不够妥善,将易于解决的问题人为复杂化了。对症下药地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耐心细致、透彻到位地进行情理分析,是避免简单粗暴倾向,防止问题激化的有效方式。对于行为偏颇、意识狭窄、爱钻“牛角”或喜好抬杠的来访人员需要心平气和地反复沟通。对于“闹访”者则要严肃认真地指出其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其对自己的言行予以规范。. Z' y, A3 V$ q! t( R+ h$ r
对来访者所反映问题的解决难度要进行分析。信访问题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矛盾,复杂程度和时间跨度各不相同。对于近期发生且脉络清楚易于处理的问题,要争取尽快解决。对于时间跨度较长、处理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要高度重视,有条不紊地创造条件,力争逐步推进。7 A; E& x* B, n3 N
通过持续创新,提升信访接待艺术
4 i: ]" u! O7 O 信访沟通方式有待创新。信访问题的处理往往需要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信访人员在信息转送和沟通疏导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主动性,委婉地提出参考性的处理方案,但需要避免矛盾升级、引发歧义或使其中的一方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增大后续工作的难度。
7 A: x* R+ O3 A- E7 S% u 信访渠道类型有待创新。在书信和走访仍是主要信访方式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宣传电话和网络信访所具有的方便快捷优势,使信访问题的沟通更加及时高效。同时,可以通过设立接待日或定期征求意见等方式开辟正常表达利益诉求的新渠道,在问题形成的萌芽阶段及时进行干预,避免矛盾升级。, Q6 M. q7 _ c- b! E5 T
信访观念和信访格局有待创新。
( B+ x. M& t( C4 u3 p0 H 将被动的接访扩展到主动排查不安定因素,将接待工作延伸到基层并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可以减少回避推诿或避免强压硬堵,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使信访的作用得到更为适当的发挥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