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怎样搞调查
; w, b, Q# p/ T' e3 O
: R6 P' W1 ~6 |+ s1958年7月1日至7日,周恩来冒着酷暑高温莅临广东省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视察。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为什么选择远离京城的葵乡----新会来视察呢?缘由是这样的,1958年5月,新会县委第一书记党向民赴北京参加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会上作了《县的商业工作要成为农业生产的后勤部》的发言,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和重视。毛泽东主席指示:广东新会县商业工作搞得好,可到那里开一次现场会。6月8日至18日,全国财政贸易工作现场会议在新会召开。6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新会农民周汉华用水稻与高粱杂交,培育出水稻优良品种的消息,引起周总理的关注。于是,便有了这次新会视察。. L. W4 l/ Z ~: R
; @! L, b7 ?9 q“这次活动要轻车简从”9 N) f: N9 K* F) r) Y; v
; t$ n4 I n4 y, W+ v6 t
为了能广泛地接触群众,更多地了解到真实情况,周总理在广州就对广东省委提出要求:这次活动要轻车简从,不要搞迎送,不要前呼后拥。因此,随同周总理到新会的,只有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李子元、省公安厅副厅长苏汉华、佛山地委第二书记杜瑞芝等几个人。
5 c0 E$ |. y* K7 H- M L( C
% M: g" u1 m: A6 c/ F& Y' r" |; x/ e7月1日下午,周总理和秘书罗青长、范若愚从广州乘坐吉普车抵达新会。7月2日午后,周总理乘车前往大泽区五和乡第二农业合作社视察。出发之前,正在新会检查工作的省、地领导,要求陪同总理下乡。为此新会县委安排了两辆吉普车。周总理不同意,再次重申要轻车简从,只能开一辆。新会县委负责人解释说:一辆吉普车坐不下几个人。周总理说:“坐不下,人可以再少一点嘛。”新会县委只好按照总理的吩咐,一方面尽量减少陪同人员,一方面叫随行人员挤着坐。开车时,总理叫工作人员搬来一张小板凳,放在车厢中间,自己笑呵呵地坐上去。到官冲视察途中,周总理远望山上有一面红旗(是当地少先队员队日活动用旗),误以为县委通知当地干部群众组织欢迎活动,很不高兴地说:“怎么搞的,我说过不要惊动他们了,你们又通知他们了吗?”随行的新会县委干部如实回答说没有通知他们。当时,官冲没有码头,周总理乘坐的电船靠岸时,官冲村长烽农业社主任,驾驶一只小船上前迎接周总理上岸。! l9 x, u' N4 L3 @8 x
6 a7 c( {' A6 r8 g; k: X% {' B
% f' a9 _0 B6 s: l: p, q0 k“不要搞什么特殊照顾”
- }9 U) _0 { X# ?
u$ g6 c+ \# |/ M1 s3 z到了新会,县委安排总理一行住新建的招待所,总理婉言拒绝了。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县委会有地方,还是住在县委会吧!这里很好嘛!与同志们住在一起,工作方便。”周总理视察新会的7天时间里,一直住在县委书记工作兼休息室,睡的是木板床,坐的是普通木椅,吃的是县委食堂的普通饭菜。为照顾周总理的生活,省委专门派来了厨师,但被总理请了回去。新会县委食堂的炊事员对周总理说:“总理啊,我只会做大锅饭,不会煮小灶呀!”周总理爽朗地笑着说:“我就喜欢吃大锅饭。”周总理还一再叮嘱新会县委负责人:“我们吃的已经比群众好多了,不要搞什么特殊照顾,要朴素,不要公家请客。”
( j* v7 z2 Y7 @, s1 Y' e
[8 Y* I' U; P6 d5 I* w7 Q' L# g7月3日中午,周总理视察途中在周郡吃午饭。周郡社的干部群众为了表达对总理的敬意,准备了一些地方小食。开饭时,周总理看到饭桌上摆放着鹅、鱼、猪肝,就笑着问:“我看见你们这里种了豆子、番薯,怎么不拿来给我们做菜?”社干部回答说:“这都是本地特产,我们并不敢搞多少菜。”总理接着又问:“像这样的菜,你们的社员一年能吃多少顿?”社干部说:“社员逢年过节也是这样吃的。”总理笑着说:“请我们吃得这样好,你们不怕社员贴大字报?你们不怕,我是怕的!”吃完饭,周总理对省里的干部说:“这餐饭的费用,不能让社和县负担,就由省里出吧。”
# m3 ?% q" w3 F( X1 @
3 X* _8 ?* v( j: h7月4日,周总理乘坐电船前往官冲视察。由于电船动力不大,途中航行需几个小时。周总理与随行人员在船上共进午餐,十分节俭,只有馒头、油炸花生米、咸菜等。周总理视察结束时,当地渔民送给他一条大鲤鱼,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下。渔民把鲤鱼偷偷放在总理乘坐的电船上,他发现后,如数付了钱。心里只有人民的周总理在结束视察工作时,在干部会议上再次说:“下次来,你们可不要这样招待我了。这样招待,我就不敢来了。”) D8 c: F; \" }7 a! M& U
' w: y# a5 R, O2 Z4 t+ Y; L“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 C1 K! _7 E& w% c4 S! b" f. I" `5 G0 B
/ `/ Y& v- ~& b, e7 |8 n在群众面前,周总理没有丝毫的官气。周总理一到新会,就嘱咐地方负责人:“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每到一处,他都十分注意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在劳动大学,他亲自动手用牙签把切好的菠萝插好,先送给身边的学员品尝。在五和农场,他与干部职工在农场门口一棵大树底下,谈生产,谈计划,还亲手捧杯为农场技术员敬茶;在参观葵厂时,他拿起葵扇,给正在烙画的青年工人扇风取凉。临别时,他走到送行工人的后排,与老工人握手话别。此情此景,令在场工人深受感动。
) h" a7 h" S1 r6 w( U& O" ]5 H, w" L- p2 [: B) D8 l/ n2 m
周总理视察周郡时,群众都想亲眼看看敬爱的周总理,负责保卫工作的干部正为是否让群众进去而为难。见此情景,周总理高兴地说:“不要紧,我们相信群众,让他们进来吧!”霎时,一百多名群众争先恐后地挤入会议室。在周郡,他十分关心农民群众的生活,询问一个劳动日值多少钱,社员全年收入有多少,公共食堂一天做几顿饭等。+ @ _: L3 C6 ]
( S$ y8 A2 L4 j; U4 G在参观废旧物资利用展览会时,他问:“怎么没有群众?”听了管理人员回答说因为是下班休息时间,他仍然心存疑问,不够满意。走出展览会,看见有人叫过往群众不要停留观看,总理一再声言不要影响他与群众接触。
+ j/ C' h2 E6 V2 G1 g( M4 U. @
- Q! _# Y2 n1 Z ~ L% I他在人民会堂作形势报告时,门外的群众纷纷朝里探头,有的人干脆走了进去。工作人员怕影响周总理作报告,就把门关上了。周总理看到这情景,笑着对新会县委书记说:“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于是会场的门全都打开了,门外的群众兴高采烈地走了进去。周总理作完报告,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出会场,和等候在外面广场和街上的广大群众见面。他微笑着,频频向群众挥手致意。群众沸腾了,大家尽情地鼓掌,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j+ N! u) F$ T! |5 U) o: m7 [$ j
3 B* F, n- I2 J$ o
“未经我同意,是不能报道的”
0 m. @0 H s% n1 v, s" ?. \# P, U. r
在新会短短的7天视察中,周总理深入到工厂、田间、学校、供销社、卫生站等,同工人、农民、基层干部、科技人员、归侨、侨眷、学校师生、医务人员、城镇居民等广泛接触,促膝谈心,殷切关心和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生产、学习等情况,就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金融贸易、城镇建设、群众生活、侨务工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热情地赞扬和支持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浓情重墨写下了七幅题词、题名。据当年跟随采访的记者邓国庠回忆,他把现场的所见所闻,不管是否重要,全部记录下来。谁知一开始走访圭峰山,周总理见记者有闻必记,站着记,走着也记,就几次摆手轻声说:“不要记,不要记。”由于周总理不让摄影记者拍照,所以我们今天没有周总理视察圭峰山的照片。在周总理离开广东前,他对跟随采访的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说:“未经我同意,是不能报道的。”后经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出面请求,周总理才同意在广东三家地方报纸发表约两千字的综合报道,新华社则没有向全国播发消息
b1 M; z: G4 q ; [0 \* v+ C" l3 k9 P' G2 i! ^
5 S% V: E' q' n7 r
虽然当年周总理视察新会留下的文字和照片极少,可是他轻车简从、深入基层、实事求是、心系群众、平等待人的作风,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也给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
: r# X9 k) M1 Y" W! a) Y5 j6 R+ B$ f( r# O P2 C& F* H$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