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流为什么需要幽默的谈吐?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障碍。 3 f& l" N9 J/ j
8 U: d1 z5 w) p6 B( N: k6 C5 E 我们中的很多人,对月球对地球对原子核都有很深刻的了解;但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却缺乏了解。 3 a) R8 _9 k6 K! t9 T5 {) T2 h
1 u) K$ W2 I* t) y1 D
( U; y* X( [; [" E/ T4 i+ ?) A' n 交流成为一门学问 ( ]% r% f. w, S% ~0 a
) f' V+ L+ G3 {3 Q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对人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
?2 w1 F, C# e/ @, g; W2 i) a7 u% M$ T" I+ l
亚里士多德给出的定义是:人是“无毛的两足动物”。他从人的外部形态上下了定义,但这个定义太肤浅。马克思后来给人下了一个定义——能够制造工具、有目的的劳动者。
8 _, E, ]0 k f0 p6 a. Q' F f9 K; D
这个定义就比较好了,但是还是不周全,因为人的劳动并不是个体劳动,而是社会劳动、群体劳动,人在劳动的时候需要交流,于是又有人作了补充: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这个动物能够运用抽象的语言符号。人能够讲话,有思想,而且讲话用文字记载下来,变成经验,世代传承。
$ {; H6 o( R j5 B" f3 V6 B8 W& U
/ ?* w- K% w2 V, p* z9 e: b 因此交流成了一门学问,很奇怪的是我们学校是没有交流课的,但是在西方,从小学到大学都非常重视“交流”这门课。
8 L# t+ {) P" k1 V0 p
: K/ n0 ?$ [2 J% @% @ 为什么人与人会交流不了?有一种理论说人是分阶级的,不同阶级的人会有斗争、有矛盾。这个理论不太严密,因为同一个阶级甚至是同一家庭的人,也会因为难以沟通而吵架起冲突。 / m- w }2 B) l: _1 Z: ~8 n
/ L" @6 t5 v) q& o
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集体的因素,还有个体的因素。交流困难,和人的本性有关。
0 ], l; t6 l* @) e5 n+ ?4 d( L$ @6 J7 |' j
第二种情况是人在交流时要看场合,你即使是好意,但讲话的场合不对也一样起冲突。比如说在追悼会上,对去世的人你只能讲功劳,不能讲他犯过多少多少错误,这是交流的语境所决定的。交流不讲语境,肯定是吃力不讨好!
4 X& ^5 d' A' e! h3 C
2 k5 z! F! E- k+ t8 k9 s9 Q6 |. X5 y
% p1 u3 }5 v. ?: q1 V1 ` 拉近距离是演讲的前提
4 s. H- a8 D+ q* z
+ E0 S; {* Z! B. o5 I" K 要学会交流,起码要懂得一个问题,就是交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公众的、公开的,像我今天这样;第二种是私人的。 8 ?% f4 x* y* Y ] d
# P+ |+ T" }# v' P# x& k4 @ 私人间的谈天、聊天,最大特点就是随机的,自由的,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是自由的、即兴的、无序的,甚至是没有逻辑的。如果说有一个人跟你谈天,他事先准备好提纲,就很可怕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要诱你说什么话。
" p M) J) p0 d
r7 k0 V+ Y$ V7 W 我们中国最缺乏理论指导的就是公众的交流,也就是做报告、演讲、上课等等,对其中的规律,我们研究得很不够。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领导上台讲话都拿稿子念,从根本意义上说,这违背了交流的起码准则。
2 O; h- q( p. l9 f* W
0 c5 z) W2 y3 ~9 s$ C! N a& \5 L 美国演讲学家卡耐基说,演讲必须是有准备的,但演讲不能完全准备,要带有某种程度的即兴。不仅是要说出我的信息,而且我要接受你们的反馈,看你们有没有什么兴趣,能否听下去。 3 E1 \) W$ G1 c6 F; Q1 r/ ]9 _
9 I( \9 `: |2 p
我曾经有幸听过大演讲家“印尼的国父”苏加诺的演讲。1956年我在北京大学上学,有一天和同学们一起去清华大学听他演说。我们坐在操场上,看着苏加诺的迎宾车开进来,绕过操场去图书馆。当时我们一看来了这么多名人,很兴奋,就涌上去握手、签名,结果人太多了,把车给挡了,停了好几分钟。 6 e6 ^5 z9 V% f/ S
2 U& @) v/ v, M9 n4 d9 ] 当时陈毅副总理的脸色就很不好看了。后来我知道,一个总统的坐车没能按规定时间开到目的地,停了两三分钟,这是一个事故。当时的教育部长叫杨秀峰,非常愤怒,在正式演讲开始前把我们批评了一通。同学们情绪有些低落。
5 ] t6 w6 M7 h' v, B$ ]5 C& [/ A' K$ K; t# L
演讲开始。苏加诺站在台上,似乎已经感觉到我们的情绪。于是他说:“我有一个建议,建议你们向前走一步,因为我愿意生活在青年中间。”我们就向前走一步,往地下一坐。苏加诺这个时候又来了一句:我还有第二个请求,我请诸君笑一笑,因为我们面向一个美好的未来。整个会场沸腾起来了! 4 O; Z1 z3 N2 y$ C" K' m
: q0 [7 e6 p; Z) h# _
所以我就体会到一点,交流之前要缩短与听众间的心理距离,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规律,缩短了心理距离,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就能互相推动,共同创造演讲的好氛围。
/ t9 ]5 e" V% W2 {* C( ]
# u# f' x9 @! }4 K 我再举一个例子,台湾一个演说家叫李敖,大名鼎鼎,他到一个大学演讲,一票难求。他上台后说:我没带讲稿,你不要以为我很有信心,我也很害怕,我怕三种人,第一种是听完一场演讲都不鼓掌的人(于是底下就给他鼓掌了);第二种是听了一半上厕所的人,第三种最可怕——上了厕所永远不回来的人。他已经是大名鼎鼎了,还是要跟大家沟通一下,用的是幽默。 - i- m. d4 R. q' }& Z
* S9 @6 P. S, P3 c! R9 s
当摆事实讲道理的雄辩不管用时
5 a, J" O/ T! X: E1 J. x! J! u, [2 |1 Z6 Y% E, o4 n
有一种说法,几乎成了共识了——交流不是很简单吗?你思想不通,我来说服你。怎么说呢,摆事实讲道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真理越辩越明,诸如此类。但是实际上你要真正交流的话,事实常常越摆越不明。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看到的每一件事,都带着自己的感情,带着自己的眼睛。 3 |: W. u1 C& _ F1 K7 M
" C6 Q! y: z ^, }/ V" X+ N, u2 p
这里举一个经典的例子,1946年审判日本战犯,当时亚洲各国、英国、美国也参加,组成一个国际法庭来审判日本法西斯战犯。还没开始审判,各国的大法官就吵成一团。大家为谁坐第一个位置争执不休。这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有关各国地位和荣誉的。争来争去,大家都上火了。后来中国法官梅汝璈发言说:“我们不妨找一个体重测量器来,看看各人的体重是多少,最重的人居中,最轻的人就往旁边坐。”这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庭长笑道:“你的办法很好,但是它只适用于拳击比赛。”梅汝璈答:“对对对,我认为这是惟一客观的标准。我太瘦,我想让中国政府就派一个比我胖的人来替代我。”一讲完这番话,大家都笑了。而笑是心与心最短的距离。最后,按照梅汝璈的主张,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位,中国紧随美国之后,排在第二位。
' r" p: U6 J t" l8 H$ d
* B6 M# [' e+ w7 [; L5 |/ ] 梅汝璈用的是幽默的办法。幽默就是不讲正理讲歪理,引起了大笑,可以缩短心理距离;而争论、雄辩虽然讲正理,但是却可能扩大心理的距离。这说明,在发生争论的时候,雄辩固然重要,但是,在雄辩之前理清情绪的最好办法是幽默。精通交流的人,该讲道理的时候我就雄辩;该理顺情绪的时候就幽默。
$ I9 C- `& ^0 @ u7 m4 Y5 R. j1 Y `3 Y9 a
举一个我所在大学的例子。寝室要搞卫生,寝室长分配任务了:8位同学平均分担。突然,有4位调皮的同学不干了,他们说:你们睡下铺的,消耗少,随便就能躺下来,而我们睡上铺的同学要爬上爬下,所以睡下铺的同学应该分担更多的搞卫生的任务。
' A+ s8 Y# s: Z: c1 y: _ h" F
B+ K" Q. q) R& t' q6 f 这时候靠雄辩没用,威信也没用。这个寝室长很有水平,他说你这个意见可以考虑,住下铺就扫地板,住上铺就扫天花板……但我有一个疑问,你们能否考虑一下。什么疑问?他说,以后走路怎么办,是不是住下铺就走地板,住上铺就走天花板?
3 k* d g9 C4 P" D+ h9 s0 m6 @; Y' t8 r0 _
这就是用幽默来化解互相对抗,用幽默来缩短距离。 9 ]* e$ p: b. T2 J" r0 d/ H* E
4 ^( N+ V2 R& w3 \
幽默有时需要睁眼说瞎话 6 e" y' A" C6 C/ m. `1 B8 W
2 Q% x9 j. r8 [8 [6 b$ Z4 I( `' v
% V2 g5 ]& d3 Z- |# x9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