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一口气看完温总理在江西农村和工厂企业调研的新闻报道后,感受着总理的拳拳爱民之心,感动着总理的淳淳亲民之举,如沐春风,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自然,那么地可亲可敬:“踩着松软、狭窄的田埂,温家宝走到一块水田边。”“看到村民们正在田间抛秧,温家宝高兴地说,我也可以试一试。他从营养膜中取出秧苗,一把一把抛向空中,秧苗均匀地落到水田里。”“已是夕阳西下,暮色降临。温家宝先走进林间,摸着参天的百年大树,看了又看,心里特别高兴。在村口的空地上,村民们坐在长条板凳上,亲热地把总理围在中间。”……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定格在农民群众的心坎上,沁人心脾,久久难忘。而反观我们的一些大小官员,实在应该好好地向温总理学一学如何去爱民、亲民。
8 c* F+ O, C0 b+ H
7 E& f( ?( \4 | c& W: D! }' M5 u3 z 一是深入深入再深入。温总理每到一处总喜欢一竿子到底,直接到群众家中、到农民田头,直接面对面地与农民群众谈心、交流,拉家常,嘘寒问暖;还经常临时性地要求下车,不打招呼地看一些没有事先安排的“点”,这样不但能看到真实的情景,更能听到真实的声音;在深入考察、了解了点上情况后,自然也就对面上情况有所了解、有所掌握,也便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而我们的一些官员下去调研或指导工作时,总习惯性地先要求下属或基层单位将面上的情况搜集起来、汇报上来,而真正等到自己下去时,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看一些事先安排好的“亮点”,听一些早已准备多少遍的“好话”,甚至有的名曰“下基层”实际是在“吓基层”,浩浩荡荡的大小车队、前呼后拥的大小官员、忙前忙后的大小记者不用说,还要求基层搞层层陪同、对等接待,否则将脸一拉,便“拂袖而去”,全然一副“官老爷”形象。
; \0 ?' S( z# n1 W$ w0 Z% Y- X) N! Z9 ?; Z
二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领导干部下基层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民生,体察民情,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所以必须有一种甘当小学生的态度。不能摆出一种什么都懂的姿态,下车伊始,便咿哩哇啦,乱作指示,胡乱表态。温总理所到之处,总是虚心地向老百姓询问,向普通群众请教,而且很会提一些群众比较关注又比较亲切的问题,绝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位国家首脑来“摆谱”。“你的手扶拖拉机什么时候买的?花了多少钱?”“生产中还有什么困难吗?”“农村合作医疗搞起来没有?”“看病能报销多少钱?”“是否做到小病不出乡村?”……一句句关切的询问,拉近了党和群众的距离,也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群众心中高大起来。即使在座谈会上,温总理也总是先认真地听、认真地记,绝不搞“一人作报告”。而我们的一些官员在召开所谓的座谈会时,往往是先定调子,再念稿子,在别人汇报时不认真听,在自己“指示”时又刹不住车,一讲就是“一大堆”,空洞乏味不说,有的还要求基层连夜整理见报、见声、见影,仿佛他的讲话就是不能过夜的最高“指示”。8 i0 w6 t+ P: } n L4 d/ K
3 J+ u6 s+ L. s4 X" P/ X9 O 三是动手动手再动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一些官员们下基层,架子是实在的高,与百姓在一起,总是他们坐着,百姓站着,很少主动地让百姓坐着,自己站着;手是实在的金贵,与群众在一块,总是难得与群众握一握手,更不用说像总理那样在农户家与群众一起包饺子,在田间与老百姓一道抛秧劳作了。当然,我们的有些领导在基层也会动一动手,可那都是指挥别人或摆造型的多;也会伸一伸手,但那都是拿一些土特产、端一端酒杯的多。也许有人会说,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什么都亲自动手,似乎有一点“作秀”的嫌疑,但是能够像温总理那样主动地与群众握手言欢,真切地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秀”,百姓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他们心中有杆能够称出真“秀”假“秀”的秤。; ^$ u x# @, X d
/ J, g$ d. s% Y( u7 U3 p" O, K' {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只要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就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官员下基层调研,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得看怎么下、如何下?像温总理那样地“下”法,人民当然夹道欢迎。文/倪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