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底,重庆市奉节县民政局因在公文中对残疾人卢某使用了“一个有嘴无脸的人,像泡了8年的酸菜——酸过了味”等侮辱性语言,被重庆市二中院判决向卢某赔礼道歉,并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影响,赔偿卢某精神损失费2万元。
( T) R/ p; R0 A8 D# s [1 r( G3 l; a; [/ M. [1 u: l4 i
公文是一种实用文体,它是在公务活动中进行交际、传递信息的文书。公文写作与一般性文章写作有明显的区别,它不需要繁复的细节描写和深入细致的刻画,也不能抒发个人的情感,要求用规范、严谨的语言去表述事实、传达信息。而奉节县民政局的行文中出现了卢某“耍赖”、“所到之处鸡犬不宁”、“卢是一个有嘴无脸的人”等带有明显情绪渲染的语句,显然不符合公文的写作要求,有悖于公文语言的严谨性。+ w8 `' p: Q" @' G3 C8 u( v
; ]4 }& T6 U1 W6 A' ]
就公文而言,其语言的严谨性是由公文自身性质所决定的。' g" }1 k, {% F. w! p! r) W
?' L9 [9 u, `2 c, h5 j 首先,公文的作者是行使职权和承担义务的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文反映和表达的是各级机关或组织的意见和主张,代表着法定机关或组织的意图,它不是某个人的意愿表达,公文具有政治性、政策性,也具有其他文体所不具有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公文语言要体现管理机关的权威性,自然不能华而不实、幽默诙谐,而应力求沉稳凝重、严谨典雅。如1949年4月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语言精当严谨、文风庄重雄劲,堪称公文中的名篇佳作。0 U( p8 ^: Y! u" M6 {7 p
; D$ s$ ?" m' Z/ R$ K 其次,公文的写作目的决定了其语言的严谨性。公文是经世纬国、治国安邦的文章种类和传达意志、沟通信息的管理工具,其写作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公文具有直接的实用性,其内容有特定的指向,直接针对着某一具体、现实的公务活动,并对处理这一事务有直接的实际价值,因而公文的写作要求必须是客观准确地表述实际问题,“不虚美,不隐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缩小事实,用语讲究分寸得当、字斟句酌,也就是要做到常说的“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
0 T7 D8 P) h6 G3 P8 G- ~5 j- c* h
, H3 [4 c& K: X0 R/ i 另外,公文读者的特定性也对其语言的严谨性提出了要求。公文的阅读对象具有限制性,公文的读者大多是特指的受文机关,与行文单位或是上下级的关系,或是不相隶属的关系,这就要求公文的写作要符合礼仪标准,严守交往的行为规则。公文语言的典雅、端庄、郑重,不仅能体现发文单位办理公文所持态度的严肃、严谨,也能表现出对受文单位的充分尊重。因而在公文写作中,一般应避免遣词造句过于口语化,以防有损公文的严谨性。至于一些未经提炼和未进入普通话词汇的方言词、俗语词,则更不宜写进公文。# E" A+ ]2 {' x' Q3 p3 s3 I, c
9 _! L% b" s9 \2 f* h+ }; _) m' T' C4 Z 既然公文语言具有很强的严谨性,那么我们在公文写作时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 l/ S9 b2 V- |' D1 H
" q0 l# t) V$ A' b4 N9 h Q 一、用词方面
! J% Y+ v( P1 o- l& c0 g
0 ]( l0 {# S3 ]' p$ l% m, O# x+ y 1.注意使用公文专用词语" s- ~# L+ P& V( X
& L: `( O' t! I' x2 \6 B0 J
公文专用词语是在长期行文实践中形成的、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使用频率较高的固定词语。由于行文关系和处理程序的需要,公文专用词语已经成为公文语言体系中一个最稳定、最程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言表达上凝炼简明,精确恰当。如“请示”的结束用语常常是“当否(妥否),请批复”,用词简明而庄重。又如下文中加点的词语:
; Y# \" V! Z. V! i5 S( f1 {+ ^& |* T* M6 L; g" j- i" t: b
(1)鉴于该案时效已过,故不予上报。4 j0 D+ s& d5 r+ P) ?' `: r! |( S* V
6 c6 ~3 W5 [0 X% y: F" S% P
(2)来函获悉。
7 }* N7 c' D" B$ R; `8 O
0 x6 L, ?2 \' E. @' l (3)承蒙贵局大力支援,特表谢意。
0 \# V" I$ d" f& I8 Y7 a r
; G/ x6 A& h! a) S9 o7 U$ F/ V7 g4 M 这些加点的公文专用词文言色彩浓厚,言简而意明,在行文中恰当使用,大大增加了公文的严谨性,也很好地体现出公文内容的权威性、约束力。
% b# @8 P5 b$ `6 r7 o0 h9 h: g' W5 f, ^! [* y
2.大量使用介词短语2 P4 S d1 }1 r. r# l& p; E
4 J6 ^ T9 Y+ O 介词短语是由介词与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组合成的短语,在公文中使用频率较高。就公文标题而言,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讲究标题的新颖生动,而大都是由“关于”与后面的词语组成短语表明事由,作文种的定语,既使公文事由明确、醒目,又使标题结构严谨、规范。在公文正文中,介词短语也常常出现,它可充当状语、定语,从目的、原因、对象、范围、依据、方式等方面对被表述的对象、内容做出限定,以使概念、内容更明确、严密。如下文:* O" }2 [' f9 `& J) l P
: b2 u. F- K5 Q# |7 L. v
鉴于上述事实,为严肃校纪,根据《××大学学生管理条例》,经研究决定给予×××全校通报处分。* y1 J5 G/ K0 x& d5 _4 T! j. m( {8 ^
6 R. K9 F- p m. U# ^! @
在这句话中,共使用了“鉴于”、“为”、“根据”、“经”四个介词,将对该生处分的合理性表述得准确而周严,也突显出公文庄重、严谨的语言风格。
$ v6 m* M# G7 S$ |1 r. ?# `1 i7 Q+ Z# g
3.多用书面语,慎用口语词、方言词及俗语* {7 C+ w; Z) n3 R1 P
! v0 a, _8 o. S( b1 i9 x( V 公文大多用于正式、庄重、严肃的场合,为与之相协调,选择词语时务必注意词语的风格特点。除特殊情况外,公文一般不用口语、俗语以及方言土语,书面词语中带有调侃、诙谐意味以及不够严肃郑重的词语也不应入选。$ @8 X0 a0 V9 n& _0 ~: g9 ^' N
3 {2 ~" r! M9 k6 ~% @) t9 d- d* G 汉语中,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来的,书面语虽不及口语生动活泼,但它比口语更系统、规整、精密,含义明确、文理通顺。所以,从古至今,书面语是公文主要的语体形式,不仅当时是“明文”规定,“明令”执行的,且事后还要归入档案,以备查考。例如:私自——擅自 、答应——批准 、发给——颁发、 夸奖——表彰、吩咐——命令、打发——委派、马上——立即、赶快——迅速、不几天——不日,以上各组词语尽管表意相同,但由于口头与书面的语体色彩不同而适合于不同的场合。前者口语词自然、亲切、活泼,后者书面语平实、庄重、严肃,公文写作自然应选用后者,以体现其严谨性。; l; m$ X9 M( @7 _& F {
* A- S3 j0 O8 r
汉语中方言土语众多,但流通不广、不合规范,而俗语含义又不够明确,且往往带有诙谐、讽刺的语气,自然都不宜在公文中使用。: ]: K; E4 k- Q% j9 K: }, }! v7 C
4 B, b( m2 Z% Y* w 二、用句方面
2 M, K# p( q6 f+ I8 z: H$ ?: }
3 @, w! c( Q: b; |: u$ l 1.恰当运用文言句式
' d: u% E$ ?3 u7 F I2 P. f9 }6 j& h% H
公文注重规范,讲究语法,强调精确凝炼。汉高祖刘邦在夺取政权后发布了《入关告谕》,其中提及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尽管只有短短十个字,但这简短的文言句式却很好地树立了新政权威严公正、取信于民的形象。现代公文虽然以白话文为主,但与其他文体相比,文言句式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在平实的概括中恰当使用一些文言句式,不仅是对公文传统的继承,也能使公文的表意更准确和严谨。请看下面几例:0 i( p8 i! { Y% Z
+ Z3 ]" D; m' C" }% a (1)凡未经批准,擅自不参加单位活动者,一律不得评优。7 Y% b4 w" `: g: U% g: M: Y9 ^
& F, m$ ~0 \' e8 l) W; L (2)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参与汽车摩托车下乡的各生产企业及其授权经销商必须严格遵守汽车摩托车下乡标识使用规范。
- q8 Y# k3 u; n& o. O! R- b4 Y' r3 e! ]+ ~' C6 p# X2 l
在以上两句中,例(1)的“凡———者”和例(2)的“自———起”都是文言句式,表意明确严密且简约扼要,很好地体现了公文语言的严谨性。
! B% k- e9 @6 T9 P7 J. |+ I' f! E8 t* d+ ]
2.多用陈述句和祈使句: D% P8 \6 Q7 M' d( }! N
: A5 L+ T6 F9 B4 o9 y! D3 Z, p * H8 v+ V/ j2 z3 g3 U
; ]% v2 G- z7 G* o# ]' L 总之,公文作为一种应用性的管理文书,其语言的严谨性是为了适应自身独特的交际需要而逐渐形成并确立的。我们只有了解公文语言的特点,加强学习,勤于实践,正确掌握公文遣词造句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公文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作者:刘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