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学习啦 于 2012-6-10 22:20 编辑
# o7 [; E2 s% _" o% m9 o v4 Y! R8 _% O, V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把它看得很难,难于上青天,常常“心中一团火,脑子一团麻,笔下一团糟”;也有人把它看得很简单,说写文章无非就是四个字,即“观音菩萨”。所谓“观”,就是要有思想观点;所谓“音”,就是有音乐般的节奏美,有文采;所谓“菩萨”,就是要有菩萨般的心肠,有爱美之心、善良之心、恻隐之心。: Q3 J1 p/ t0 k. e: [5 w7 x
4 ]9 E8 x; c$ B3 ?4 u7 A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讲:“文章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总之,写文章就是要针对实际,解决问题。好文章,说白了就在于言之有物,说出了人们心里想说的话。以上讲的多半是文章写什么,我具体还是想讲讲文章怎么写?我体会,能不能写好文章关键是八个字,即“兴趣、勤奋、得法、天赋”。虽然说“文无定法、句无定式”,但写文章还是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可以遵循和把握的。这里,我主要讲讲怎么个“得法”。
" W! \* c { _5 b/ _6 J$ z( q8 o9 x: @& _
先哲说,文者诗人有三境界,即:说花为花,见月为月,此为一;见花望月,写景抒情,此为二;由花月之态,生发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此为三。我以为,写言论,其境界就在于“此为三”也。正如古人所云,凡文字之所载,不外事、礼、情三者,记事之文谓之史,说理之文谓之子(诸子),本文由老秘网推荐,言情之文谓之诗。言论是一种说理文,其不外乎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构成。简言之,一篇言论就是要明确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问题的提出、有哪些表现等;“为什么”包括问题的重要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等;“怎么办”包括对策、措施和办法。犹如医生看病,得告诉病人病在哪、不治有多可怕、怎么才能治好,叫望闻问切,开药方。一篇言论可以有很多个自然段,但是内在的层次不能多,否则就层次不清、逻辑不顺、文法不通;重点要突出,可以根据题目需要,有侧重地回答“为什么”或者“怎么办”,不要面面俱到。. l$ U- V1 ?0 \9 J; Z: h, o& F
# I* K0 n; |+ j3 p! P: ^* n 要写好言论,我个人觉得要“四个讲究”,即:
( l l) n& {" [. \# M# n" M; m/ a* ]
讲究“皮薄馅厚汁多”。皮薄,就是过渡的话少点,穿靴戴帽的话少点,不要拐弯抹角绕弯子。不要说了老半天还不着正题、不入主题,给人“只闻楼梯响,不见主人来”的感觉。皮薄就是要能够“吹糠见米”,让人一口咬到馅。毛泽东谈到鲁迅先生有条作文“规则”,就是“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馅厚,就是要有思想、有观点、有内容、有干货,要“货真价实”。一篇言论的生命贵在有思想,一篇真正能够吸引人、打动人的言论,不在于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工整的对仗,而在于有独到的见解。没有思想,文章就没有灵魂,就立不住,有言道:文以思想而立,思想因文生辉。古人“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的训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汁多,就是有味道,这味道就是要有一定的文采,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文笔要好。干货不等于干巴巴,要既好用又好看,让人“吃”得有滋有味。, @& r/ V+ t# Z8 D* D" B* n0 t
; G$ q: Q7 T4 R8 C I2 w: F 讲究“虎头豹尾”。开好头、结好尾是写文章特别需要下苦功、费心思的两个重要段落。所谓“虎头豹尾”,一是“头要亮”。即开头要吸引人,要抓人,“扣人心弦”,让人想读、爱读下去。通常可以采取“树靶子”、“列现象”、“讲问题”的办法,引出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引子”、“引线”。二是“尾要翘”。做人不可翘尾巴,但做文可以也最好是翘尾巴。翘尾巴就是要有力量、有气势,让文章的结尾扬起来而不是落下去,能够提神来劲,具有感染力和战斗力。
0 s) H: |( \/ a$ J3 _6 V% C: y7 J3 j) L5 j1 {6 Q, c/ X6 f& K
讲究“起承转合”。一篇言论必须讲究怎么“切入”、怎么“破题”、怎么“领起”、怎么“过渡”,这些个节点要好好推敲,要出彩。文章可以跳跃,但要避免显得突兀,不能“断气”,一定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写言论要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一步一步地深入和推进,要像俄罗斯的套娃一样,层层嵌套。“起承转合”好比一个曲子,有过门、有高潮、有快慢,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 O/ _' P- g, \/ V" w% M% Y3 n' W- v$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