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领导讲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观,因为领导讲话是这样的重要,但领导讲的话却很少是领导的话。这话听着有点别扭,我的意思是说领导的讲话大多是笔杆子们写的。这就象演戏,领导在台上说得慷慨激昂,却都不过是背诵剧作家为他写的台词。这么说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因为人们需要这样的表演。但从笔杆子们来讲,为了让领导演得威武雄壮,适合角色,这写台词可就成了最重要最艰巨最光荣的职责。虽然毛主席早就要求领导同志自己动手写文章,但说句老实话,像他老人家那样领袖兼文豪,确乎不多也。还有两个原因使领导者自己动手写讲话稿成为不可能,一是领导者要开的会要讲的话太多,涉及各行各业,现在是现代化社会,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又很高,领导不可能懂得那么多,时间也不够用;二者领导者就是能写,自己点灯熬油写稿子,岂不太累?这种情况,中外皆然。美国也有总统演说撰稿人这个差事。社会进步在于分工,因此领导讲话专业撰稿人这个行当,应当说是既古老又生命力旺盛的一个职业。当然,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会议和领导讲话较多,可以有把握地说,这个行当在中国是最兴旺发达的。( g; w& P8 }! M: P' L- z% r
4 ?2 ]+ j% c. V: W( ?5 i: `外界的评论,多以为秘书当了领导大半个家。特别是讲话,秘书的水平就是领导的水平。这里我要首先有一个正名:其实在今天,领导的秘书是秘书,撰稿人是撰稿人,这是两个行当。秘书是为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的,兼为领导家庭与生活服务,俗称“拎包的”。而撰稿人是专为领导进行文字服务的,俗称“笔杆子”。一般社会所指“秘书”,是说的第一类人。这一类人是领导的贴身小棉袄,而“笔杆子”们就差了一层。当然特别大的领导,秘书不只一人,可能会有笔杆子在其中。
$ a- R& H0 `4 T+ j& T4 u
+ j. y9 m) e6 G& |很多老笔杆子说到为领导写讲话稿,都有无限酸甜苦辣。最幸福的回忆,是一篇重要讲话稿在写作之前,领导者和笔杆子们一起研讨写作提纲,有时还一起调查研究。在写作之中,特别是点灯熬油时,领导半夜前来探望,还拎着一瓶自家的好酒。稿子出来之后,改稿定稿,整个过程领导都亲自参加。其实领导不一定是会写文章的高手,领导也不一定是所谈问题的专家,但领导者对所谈问题的重视和对撰稿人的尊重,以及集思广益的能力,却令笔杆子们感动而乐于效力。特别是这一篇讲话在领导讲过之后,如果好评如潮,那执笔者的欣喜,多会超出了讲话者。
n) U7 B) @! c4 u
- o3 ~! ~0 W# n: {0 B; Z2 _但这种幸福,多是回忆了。现在的笔杆子更经常地陷于一种惶恐,就是无从下笔。笔杆子给领导起草讲话稿,不怕题目大,最怕的是角度不对,架式拿错了。虽然投机取巧的办法是东拼西凑,但内容必须与讲话者身份适合。可怕的是,一个大型会议,市委书记要讲,市长要讲,分管的副书记或副市长还要讲,起码是三个人讲,都讲点啥,就这么点名堂,怎么才能不重复?偏偏讲话者自己也不说具体意见,只说大概讲多少分钟,急得笔杆子抓耳挠腮,自我讽刺:“飞机上拉屎——让狗为难”。# t; l8 f; A, U& m. ]9 @
( y' L4 l% x0 H" B/ ?. O
不过笔杆子们也有对付领导的办法,比如一篇讲话稿,早早准备起草了,但改了几稿领导老不满意。这时有经验的秘书也不着急,只将第一页用另纸抄过,放在抽屉里,直到开会的当天早上才送给领导,并揉着眼睛说昨晚加了一宿班。领导接稿看过,颔首道:“嗯,比原来深刻多了!”就是不满意,也没时间改,只好会上照念。从听众来讲,稿子改不改都是一样,反正都是些“完全正确,一点无用”的话。我听到的他们对领导讲话最高的评价,就是某书记讲话象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9 Q. r) w9 P1 T; r
, y3 R" G' I" k: k9 U
, k5 N! G$ w* d3 i8 u# c, x! k#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