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立意”,就是一篇文稿所确立的文意。它是文稿的灵魂,制约着文稿内容的展开和表达形式的选择。文稿的立意既体现着领导意图,又包含着文秘工作者的构思和探索。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可见,立意是写好文稿的前提,立意的高低,决定着文稿的成败。立意高,尺水见波澜,能让人感觉到生机盎然的客观现实,感受到领导所代表的时代潮流和政策导向。但在实际工作中,文秘工作者所看到的、听见的大多是些枯燥的数据和繁冗的资料,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稿,发挥好以文辅政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首先把握好文稿立意的几个基本要求。* k2 G# I" g- P# w% y* e# A- d+ N+ D
3 p0 C5 x6 F' p) E 准,就是正确理解领导意图,准确把握写作目的。落笔前一定要搞清楚文稿中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部署什么,要求什么,是否与领导的指示、意图完全相符。组织的材料,引用的数据,举证的事例会不会产生歧义、异议,能否清楚明晰地体现写作目的。文稿可以体裁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但一定要保证全篇内容自始至终都旗帜鲜明地为立意服务。立意即立主脑,主脑立则文立,主脑废则文废。没有立意的文稿就像人没有骨骼;立意不准的文稿无异于头脑残废却走进了迷宫,其结果也不言而喻。因此,文稿立意是否正确是评价文稿能不能用的前提标准,文稿立意是否准确是评价文稿好坏的根本依据。可以这么说,一篇文稿无论辞藻多么华丽,技巧如何高明,如果立意不准,跑了题,就不可能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贻笑大方,得不到领导的认可。6 M- E1 \* J1 e: m# S, i
; n/ u; w- g2 T3 u& V9 z
新,就是要有新意,创新是提高文稿立意层次的重要手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所观察的即使是同一对象,结论也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角度甚为关键。《长恨歌》中提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用“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将二人之间的情感写的缠绵悱恻,惊天动地。而李商隐《马嵬》中却换了一个角度,“可怜四纪为天子,不及邻家有莫愁”,则哀叹李杨不能像普通百姓一样幸福终老。至清代诗人袁枚笔下的“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则一下子把人们的注意力拉到受尽赋税徭役之苦的民间夫妻身上,对帝王的情感不屑一顾。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换个角度,新意顿出,不与他人同。而立意时若一味沿着写作惯性,驾轻就熟地盲从于大众习以为常的角度,老生常谈、毫无创见地说一些套话,便不会引发受众的兴趣,也就不能很好地将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意图贯彻下去。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也就是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独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为此,文秘人员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锻炼从常见的事物中认知新内涵的能力,在分析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发现,就能写出新颖独到的文稿来。
( q$ F/ {- g$ j6 E$ w9 `5 }' c- K5 d4 I
深,就是能够透过表象挖掘出本质内涵来。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很多层面,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就能拔开浅显的表面,找到内在的本质,挖掘出深邃的内涵,提炼出深刻的哲理思想。有的文稿,领导满意,自己得意,有强烈的感染力,群众也反响热烈,就是因为立意深刻, “发人之所未能发,言人之所未能言”。古人戴师初曾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意即只有将那些没有经过深思的“陈词俗套”全部抛开,经过反复苦思冥想,才能得到精彩、独到的意旨。文稿具有了深刻的意蕴和哲理,才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否则,立意肤浅,就会使文稿境界不高,陷入庸俗。
0 q0 \: D8 u* w0 W
! H) Z b, w6 t$ X1 q) r; d 精,就是材料可以丰富,但立意只能一个。古时,有一画师想画一幅青松图。在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后,感觉画纸空间还很大,就又画了一颗柏树,后又嫌空阔,遂添上了“岁寒三友”的竹和梅!接着在松后涂上了山,松前加上了石……试想,一幅画中众彩纷呈,喧宾夺主,青松怎会不被淹没。俗语也云,“船老大多了易翻船”,都发号施令,船夫就会无所适从。所以,一篇文稿只能有一个“意”,表现一个主题,否则,什么都想说,则必然什么也说不清。
# U7 m) P; k3 a/ p/ b
2 u2 \& I% D; l$ o7 I4 P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文稿立意的四个基本要求呢?
( ~$ L9 C3 `9 U. V" N+ U& N1 S- [. C+ G: b+ [ C. S% \& c"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