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语言有别于其它文体的语言,它具有自己的特点:语言精炼、文风质朴、讲究程式的规范等。由于公文语言运用有其特殊的风格和要求,因此在起草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运用。现就公文用语的“常见病”简析如下:+
* g4 I/ A/ `3 I- ~: h4 P: ^* t' A. S' O/ ]# |7 w. D+ w
一、书写不规范) e/ ~7 d1 f( }+ }
( S8 d) P) x; ~! U* |7 V8 t0 {
公文用语的一词一句、一个概念都必须准确无误,不容产生歧义。汉语中,形近字、同音字特别多,起草公文应特别注意字词的书写,消除错别字。由于疏忽大意或对其词语内涵不清楚.容易造成公文语言中错别字的产生。如“升国旗”写成“开国旗”;“苦干、实干、加巧干”写成“苦干、实干、加23干”;“启事”写成“启示”;“务必”写成“勿必”;“反映”写成“反应”;“消除”写成“消灭”等。0 \! e6 B1 Y8 C
7 G/ `9 E+ ~- Z) h; j* H 二、语义辨析不当
- `! [, D6 J$ z1 l
% C# j% U8 d7 Y) E 汉语言中,表达同一个意思,有时可有几个甚至几十个近百个意义相近的近义词语,在选择时要注意它们语义的细微差别,准确恰当地运用。如:关于“死”的词语就有“逝世”、“亡”“英年早逝”“寿终正寝”“牺牲”、“殉职”“老了”等,运用时要注意其细微的区别。+ v" X9 j7 d4 Y0 J4 W+ f: {
, D1 J: l3 w! m! Y4 H: g* B
三、词语外延限定有误' c6 l# j& I3 ~
0 w% y, } C% L$ w+ Y' y 公文中往往因一字一词之误导致种种歧义,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损失。“公司决定,从一九九九年一月起,适当增加在岗职员的工资”。这里的“从……起”至关重要,起到了准确界定的作用。这里特别指出要避免语义过分地夸大或贬低,防止诸如“特大”、“最”、“最最”“首创”“第一”等“特大调”的误差。
6 C( u$ m2 d4 y5 m$ M& `1 _5 s, L% ~7 ?) ~! Q0 f
四、简缩词语欠规范6 G, b) u& W4 k
4 N5 \4 E" g; n' S
人名、地名、年月日等不能滥用简称。年份写法应概用全数,不得省略。简称应规范化。如“全国人大”不能写成“全人大会”,也不能用作“国大”。“两个文明”、“三个代表”、“四有新人”等都不能随意增删。并且要注意的是,公文中简称词语不能过多,多则滥,滥则有损文风。
9 J# C8 x; {& I; M$ {& h9 L1 l3 u: D; U' P0 n( o
五、词语搭配失当
. s @( E7 e6 b, H$ o1 J1 R5 U" N7 D3 ~3 y; R7 `! d
公文写作中语言要互相搭配,以使语句通顺、表意清晰。否则,就会出现语病。如“我们要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动宾搭配失当:不能“继承”“作风”。
- X, e* F. A. d. I: y& H. ^0 w( Y- n
六、句子成分残缺- C$ ~! M8 p. J8 I9 p0 S4 @
D, f; e% N" a. Q$ \! d. B
句子缺少某些成分,也会使语句不畅,表意不清。如“在社会实践中,使大学生们了解了社会”。这就缺少主语,应将“使”去掉。
' R- [1 @& O1 r) Q0 w C) z& [2 j. a" Y, c4 W
七、指代不明
7 R2 k: J( ?5 p Z; l" a* ]$ O: J* G
7 S) k4 ?& [2 t2 Y0 D$ W 公文写作中使用代词,要使句子连续、结构紧凑,还要保持代词的前后一致。否则就会指代不明。如“我厂经过治理整顿,面貌一新,该厂领导班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对这个厂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这里“我厂”、“该厂”、 “这个厂”前后不统一。
6 ]2 B& O, D6 a7 |8 c
0 r; q* n K4 C% M7 s 八、套话、空话连篇4 g) [4 c/ V% N2 f" a; \6 I; q
4 [2 v0 Z8 R! S7 V5 Y 公文旨在实用,切忌套话、空话。如“在……大好形势下”、 “在……指引下”、 “时间飞逝,日月如梭”等等。千篇一律,反将公文写得死板生硬,没了生气。6 Z! A1 s f. D4 M, J
# P; h* y& C1 S- t) K$ B 九、滥用文学语言7 R* P5 @# Y5 q4 ~, e% N7 }% ^
! A* E1 y$ ]% Y6 e9 J0 Z2 o# } 公文用语要精确、庄重、简洁。即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修饰、渲染。如“罪犯张某,在我公安人员的追捕下,抱头鼠窜……”。其中“抱头鼠窜”就是文学语言,在此应用欠妥。, j+ S) T: j. E
4 i" m) x* g/ A/ Y+ n! W
十、逻辑混乱
# s! B, K. G3 W6 ]' @+ Z% y( J$ j9 p# @5 e0 V/ S. r3 I: h
公文语言也要符合逻辑,符合逻辑就是符合思维规律,否则就会出现语病。如“不生产出东西来,拿什么去消费?所以必须多积累,少消费”。应该说“生产消费一起抓”; “全体党员都投人抗洪队伍中,只有少数党员还躲在家中”。 “全部加人”就不应有“少数党员还躲在家中”。
; [: D( `7 }- J" z$ ]( j, G( _' o3 a1 A
十一、语句重复又叠用% s! K. ]0 U9 n& }) y
; M$ Z5 [9 D: D4 t* j: q
\/ y0 } Z4 m# u7 T 十四、标点符号误用
( s% G* z9 `. E6 W% Q
" H K/ Y1 o8 b8 v! s7 J) f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同样也具有表情达意、传播信息之功效。标点符号的误用,同样影响公文的写作质量。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这句话中,书名号常常误用做引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