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单位的秘书里,都有那么几把“快刀”,不管什么稿子,都跟快刀斩乱麻似的,三下五除二就交了差,说砍哪儿就砍哪儿,刀刀见血,例不虚发。
. k* j* ~* d- S9 t' }8 v
8 O+ T9 Y, T- d2 H* ?. j6 b8 j4 [ 单位里最富传奇色彩的几把快刀,是电脑还没普及时的几个老前辈。老田人称“不倒翁”,迷恋杯中物,看见他喝酒的人比看见他写字的人都多。据说没人看到他前半夜动过手,但并不影响他第二天出手。老胡,人称“胡一刀”,每次跟领导出差,一堆人在外面打牌,他在卫生间里操刀。谁都不会想到那些喷着墨香的领导讲话,是他坐在坐便器上一笔一画写出来的。1 w3 v3 V7 r% K$ x, A4 R2 l7 z
$ j' B) t1 O) _+ g7 W+ H
俺曾在文件柜的旮旯里发现过几本剪报,分门别类地粘贴着各种资料,从会议讲话到典型材料,从各种数据到行业分析。可以推算出,它们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某位老前辈的遗物,很可能就是老田或老胡的私藏。
- b& Z# e4 I# i! V- J, Q7 n; u. R3 Q. G
这个发现让俺好生感慨,一下子拉近了与各位前辈的距离。看来江湖上那些所谓的神刀,刀法跟俺们这些菜刀也没啥区别,无非是老前辈们“单刀在手”,只有剪报一手;俺们是“双刀看走”,网上、网下一起做功课而已。前些日子,系统内自上而下封了网,独独对俺们这些刀笔匠网开一面,享受了一回副处级待遇。原因就是俺们这个行当要上网查资料,要是把俺们都封了,领导讲话咋办,总不能让领导百忙之中亲自操刀上阵吧?* j8 b# Z- T! O0 S/ ^+ t
" ?3 _6 \# g* c( u 俺们这些人有三怕:一怕会议多;二怕活动多;三怕典型多。逢会议领导就要讲话,逢活动就要编写方案,逢典型就要组织材料。俺现在才深刻地领会到了啥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说别的,就是一个单位减掉一个秘书,送到生产一线,就能一定程度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压力。
" z" `1 T7 P# X4 x" ~8 b( d: |# | v5 _
这两年,俺相当一部分时间都用来申报一个全国典型了,从申报、宣传、巡礼、展示到验收,报不完的材料。俺就奇怪了,这么多年了,评优选先咋就不能设计几个指标?达标就上,不达标就下,非要没完没了地对着材料使劲。现在一听说要搞什么活动,评什么典型,俺们几个人马上都变成了缩头乌龟,恨不能立刻来个遁世大法,从领导面前消失。谁都清楚,只要被领导盯上,甩都甩不掉。& r! A7 A. h5 {" u! n% }. z
, Y6 h: t* C8 W: u4 w
几刀砍不出血来,秘书这碗饭就吃到头了,因而每个秘书都无师自通学会了生产自救。先是建立强大的资料库,分门别类,面面俱到。然后联纵抗衡,广交天下秘书,什么老秘网、中国秘书网、大秘书网、秘书无忧网,都是俺们经常磨刀切磋的地方。除此以外,每个人手里还有好几个秘书群,系统内的、系统外的、同业的。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系统内的核心,因为所有工作都按一个步骤同步推进,每逢有什么重大活动,都是大家最活跃的时候,只要有一个蓝本做参照,就可以根据需要,轻点鼠标,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或回炉改造。
& U+ P' O1 o ^0 O- x7 G( U) [8 T( s/ ^6 }. [
这样一说,很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嫌疑,好像秘书们都跟文抄公似的。其实就像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一样,秘书们很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掌握了入门套路,同时四两拨千斤地就避开了文山会海的折磨,抽出时间潜心研究方针政策和写作技巧。要知道,真正奠定一个秘书在江湖上地位的,还是那些独创的刀法,那些有分量的原创稿件。
0 ?% S+ k' [' {
' {5 Y, v* f3 h/ Z+ O 所谓的快刀,不可不信,也不可迷信。慢工出细活在哪个行当都是一个普遍真理。3 W9 D4 ~& n B% Z- l* {2 f" f
(金钱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