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曰“文所以载道也”,就是说文章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见解。作为重要的公文文体之一的领导讲话稿,尤其应当注重思想性,也只有领导在讲话中表达了令人信服、有鼓动性的观点,听众才能产生共鸣,才能产生行动的自觉性。所以为领导起草讲话首先必须注重观点的提炼,有了观点才能产生思路,有了思路才能产生提纲。笔者认为,领导讲话观点要立足于四种思维方式进行提炼。: b' N) b7 [. ? s! a
, o3 p( B K- B: A; G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启发思维
- c7 O5 E& f6 [
- E: c* i0 k* Z" `% t5 h 有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没有素材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素材,不是泛泛地了解一些情况,而是要把所需要了解的情况、事物搞清搞透,才有发言权。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写领导讲话也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现代社会各级领导的视野都很广,接触信息的渠道都很宽,起草人员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最新、最全、最深的素材,在占有素材的基础上,思想才有可能站到时代的前沿,才有可能产生启发、产生灵感。所以说领导讲话观点的提炼首先必须立足启发思维,而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凭空捏造。这个素材,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一是本地、本部门以前类似会议领导的讲话,二是外地类似会议领导的讲话,三是与本次会议相关的各类文件、政策、资料,总体的要求是“充分占有”。只有在充分占有素材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才能深入浅出、深刻得体,思想观点才能产生“深度”。
4 |5 A% \& e# Q
: h R) p3 c# q9 ~, V 二、拣尽寒枝不肯栖——定向思维: M: Z$ s1 C+ `- ]
' E" R7 Y7 S' a0 B! f2 Q0 H( t2 S 一个问题提出,往往可以发散思维,可以有多种思考,比如学生写作文,同样的题目,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写法。但是写领导讲话不一样,虽然不同的作者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是相对正确、相对客观、相对合适的观点几乎是唯一的,这就需要站在大局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来进行定向思维。不立足大局提炼的观点,就不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对一个地方来说,全国、全省的情况是大局;对单项工作来说,总体工作是大局;对一个暂时性的工作来说,长远的发展是大局。比如领导在讲话中习惯拿本文由老秘网推荐,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同全国、全省相比,同同等发展水平的地区相比,就是站在大局中找位置。再如一次信访工作会,是在优化发展环境动员会后几天召开的,领导刚说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如何重要,如果再说信访工作如何重要,就难以自圆其说,如果定调为“信访工作是事关发展环境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前后衔接起来了,既融合了两项工作,又不互相抵触。所以在撰写领导讲话时,一定要放眼全局,面向未来,不能抛开外界,坐井观天。只有站在大局来分析问题,才能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思想观点才能产生“高度”。% f6 R. Q% q5 d" A) z
, h+ w X, V5 r( F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逻辑思维
2 A" M& N2 I R8 T! _
3 S( z( S# \/ w0 e+ q" y 写领导讲话要适应领导,要创新,但是,一旦要适应、要创新,有的同志就无所适从,写不下去了。为什么?就是适应与创新,同事物的本来性质、结构发生了冲突。大家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但是很多文章尤其是精彩之处是抄不来的。具体到每项工作、每个会议,更是千差万别,所以不能完全按条条框框去套。古人说写文章“有常理,无常法”,就是说道理是一定的,但是方法不能固定。要根据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该怎么理思路,就怎么理思路,这就是逻辑思维,就是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去分析问题。也就是说,起草领导讲话,我们首先要对工作负责,其次才是对领导负责,从另一角度讲,对工作负责也是对领导负责。我们做到了有坚定的立场,就不致于一有风吹草动,就手忙脚乱,六神无主。只有按照事物的逻辑结构去分析问题,才能分析得深刻透彻,思想观点才能产生“力度”。" Y4 J3 d8 X) d7 X
+ r: ~. r" A m% d B, H5 @. v0 Q
( ^# d1 a- T$ t x- O4 p1 I5 J
以上四种思维方式在具体的运用中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割裂而论。我们只有将这些技法谙熟与胸,才能在写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写出领导满意的作品。(作者:高军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