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看法似乎不言而喻,但仔细想来却似是而非。比如,英雄豪杰就一定冷酷无情,有点护犊情就不是大丈夫;通俗的东西就一定浅薄,深刻的东西应该晦涩。其实,并非如此。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我们也可以说,通俗未必不深刻,深刻未必就晦涩。
# T2 y( O2 n8 P+ q; o& L) }8 s! J; d ]$ K6 V# i: s! H: ]4 [- r6 D
无疑,通俗就需要浅显,但是浅显不就是不够深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加以分析:通俗之浅显指的是什么呢?是文字表达上的浅显呢,还是思想内容上的浅显呢?; |( k2 A7 m, @& P. `* Q9 Z& y
6 O' u( N, f0 ~$ f6 U 对我们来说,通俗化所要求的浅显首先和主要的是文字表达上的浅显。同样的内容,同样的道理,既可以用复杂而艰深的文字来表达,也可以用浅显的文字来表达。用艰深的语言来表达,显得就深刻一些,而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则显得不够深刻,其实就思想内容来说是同样的深刻或不深刻的。所谓“深刻”,无非是指人们对一定事物的把握比较深入和透彻,能够透过现象把握住本质。“深刻”与否是针对思想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文字表达而言的。文字表达可以有艰深与浅显,但无所谓深刻与不深刻。可见,通俗化主要指的是文字表达,它与思想是否深刻关系不大,因而根据文字表达的浅显就来断定思想内容的不深刻,是文不对题的。% J5 q U* T6 [% |
3 D' [0 U1 ~0 n 有一种情形是,人们通过对某种道理的通俗表达而看透了这种道理的并不深刻,那不是文字通俗的罪过。假如某种思想历来是被艰深的文字所包裹着的,因而也历来得到了“深刻”的名声。长期地并无人来质疑,因为人们大多受阻或忌惮于它的艰深晦涩的文字外衣。但是,假如有一天,有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这同一个思想,使人们一目了然地发现这种思想并不深刻,使它失掉了“深刻”的名声。这是很可能的,但这并不是通俗的罪过,而是因为这种思想本来就不深刻的缘故。
* _/ e8 f# M2 R4 E7 m6 \; U- T
! W& g$ w' Q1 f: n# {# G! Y 真正高水平的通俗文字,是那种清澈透明而使人不知文字所在的文字。阅读这种文字时,人们忘记了文字的存在,而似乎直接面对的是思想本身,似乎是纯粹的思想自己在说话,在呈现。从这方面来说,过于漂亮和有魅力的文字,并不是最好的文字。由于它的漂亮和魅力,过多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在文字表达方面,而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思想本身的关注。因此,真正的通俗是文字的“退场”,是语言文字谦逊品格的表现,它默默地退到一旁,而把聚光灯照在思想上面,让思想当主角。这样,当文字退在一旁,让思想自己来说话的时候,思想本身的深刻与否就很直白地表现出来了。
- }/ Z+ n& f* U0 f; f
1 q( A, q* `4 | 当然,这样的说法似乎是把文字与思想分开了,其实是不能完全分开的。不论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也好,还是说语言是“思想的家”也好,无非都是说:思想总是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这当然是对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抛开文字表达而只谈思想本身的深刻。但是,我们要注意:文字对思想的表达,有好坏之分,远近之别。
) }$ P' ^* S4 Q3 r: w: E
0 C: V t- `4 u" u' k 我们不能把语言仅仅当作思想的外衣,似乎是可以随时脱掉的,因为它在很多情况下是思想的内衣,是不能随便脱掉的。甚至,有时语言是思想的皮肤,是根本就脱不下来的。由此看来,虽然思想离不开语言文字,但语言文字为思想效劳的程度并不相同。有的文字表达,属于思想的外衣,它似乎是装点了思想,但其实也是遮挡了思想。有的文字表达属于思想的内衣,它更加贴近思想本身,它既是对思想的某种遮挡,但它更透出思想本身的魅力。还有一种文字表达,则是文字的皮肤,是思想本身的组织形态,是思想本身的一部分。我们最应该追求的,就是这最后一种文字表达。
+ Q2 C) ?( U' R) T/ \+ S# q) }1 W6 ~. A2 Y" x2 [3 s+ {2 E
由此可见,实现对思想的通俗化表达,特别是对深刻思想的通俗化表达,并不容易,甚至有时更为困难。比较简单肤浅的思想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是容易的,但是深刻的思想则不易用通俗的方式来表达。通常,深刻的思想不是产生了流俗之见,而是产生了深入的学理研究。因此艰深的语言是它一开始就获得的形式,它在这种形式中得到了最初的显现。因此,当这种深刻的思想处于产生过程中时,是谈不到通俗化的。只有在这种思想已经产生之后,才可以开始对它的通俗化工作。这种工作就是要重新换一套完全不一样的文字来表达这个思想,困难可想而知。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属性和价值的分析,是极度抽象和深刻的,很难变成通俗表述。但是马克思还是认为值得一试,因为这是另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 Z2 [% Z4 w+ w: Q' |0 D, M! Q9 l: A7 I1 u" p
通俗的真正困难并不在于找到浅显的说法,而在于运用了这些浅显的说法之后,而并没有损害思想的深度,并没有把思想庸俗化。“通俗”与“庸俗”,一字之差,天上地下。如果通俗化变成了庸俗化,那么就失败了。8 z! F- j6 C0 _8 i% n z- H% C% ]
# N6 K9 ~0 W: e6 f4 X 因此,为了做到通俗,需要有对思想本身的驾驭能力。0 a/ T" M1 D, R
& K! X) [4 v, w' H9 t4 S3 c 但是,除了思想上和文字上的要求外,对于做好通俗化工作还有一个方面的重要前提:就是场景和身份的转变。一是把思想从学术的王国里拉到生活世界中来,这是场景的变化,语言感觉的变化是以此为背景的。二是做通俗化工作的人,要彻底放下身段,向普通读者看齐。不要怕浅显的文字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要害怕别人说自己没有学问,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把思想理论通俗化的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通俗化工作,而且,这还是人格的提升呢。作者:刘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