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娘”的一生如夏花般热烈、奔放。 2 S8 Q" g7 c2 N8 e
18岁那年,嫁入张家, 男人排行老五,后人都叫他“五娘”, “五娘”生养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孩子虽多,又养着牲口, 下地、养生却是行家里手, 持家也是井井有条。
$ B4 I4 c3 W0 O/ ]0 F三年自然灾害那些年头, “五娘”跟着男人闯东北, 帮持着,为三个儿子留了后。 渐渐地,张家越来越大, “五娘”身上的担子越来越大, 从早到晚忙碌着。
3 g) v. S* Q8 D$ R. H( K0 x改革春风席卷大地, “五娘”又跟着男人,领着一大家子回到老家。 老家此时是破败荒芜的,又多了家口, 日子十分艰难,一天又一天掐算着, 领着儿女们继续开荒、养生, 总算幸运,帮持着又给儿子们都盖了房子,安顿了家, “五娘”是坚强的, 倔强地处理着家里的大小事务。 & V" F$ X: s# q4 Z2 J! g
岁月如梭, 男人活到了66岁,“五娘”成了孤家寡人, 小儿子成家晚,又有两个男孩, “五娘”决定先住在小儿子家, 帮小儿子带大了孩子,维持了家境, “五娘”是无私的,但也为婆媳关系埋下了祸根。 2 j3 B8 u% F, C5 P" \8 }+ K
“五娘”,84岁了, 耳不聋、眼不花、一口气能走二里地, 小儿媳刨得2亩地花生, 连续着几个晚上,老太太都给甩出来了, 白天还帮忙做饭、养生, 馋的邻居都眼红, 直夸“五娘”这个老太太真厉害, 有了她,张家真是福啊! 8 |) N5 e* ?- y9 ^; ?2 _: N; \
“五娘”看不惯村里刘家儿媳对老人的态度, 当所有儿女围坐在她身旁时,曾斩钉截铁的说: “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 我就买些药,一蹬腿,一闭眼,绝不给儿女们拖累”。 儿女们都是笑笑, 都指望着“五娘”能活到过百岁。
! T9 D& F8 |& Y0 U! D0 |“五娘”的逝去,像个迷。 直到现在,我宁愿相信她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旅行。
3 N, q. f% b" S/ B% Q- _一个要强了一辈子的女人, 躺在那里,合上了眼。 身上的寿衣,自己差不多准备了小半年, 离去模样,在脑海中定了格。 闭着双眼、咬紧了牙关, 上衣端庄合体, 下身的裤子穿了一半,两只手攥得紧紧得。 显然,她努力了, 帽子和鞋子放置在身旁。 * ~1 w; _! p5 w6 A+ o6 k
“五娘”不在了,张家这日子还怎么过? 老天也淅淅沥沥得摸起了眼泪。 - `) s& ]) u+ o# O6 P1 D, g! ?3 M
吊唁的三天里, “五娘”的后人们哭得昏天暗地, 大儿子招呼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亲朋紧邻们, 小儿子准备着出殡其他的一些物件, 女人们圈坐在一起,哭尸于室, “俺那个亲娘来,你怎么就这么走了,我们这可怎么办啊” ------ 时不时地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
/ G: l% T( b0 o4 |& r; Q这么一个完美要强的“五娘”, 真的撒手而去了, 后人、亲朋紧邻们都被迫接受了这个现实, 手中的纸钱,一张接着一张,燃尽接着燃尽。 燃尽的纸灰包了一包又一包, 规规整整得排列着,带给步入天堂的老人家, 祈祷老人家在天堂一切安好。
1 w3 p2 P d4 v E' m# o& m& }上苍似乎眷顾“五娘”的后人, 出殡那一天,天晴了。 4 q- T: {% O s# g$ C2 u0 S
彩牌楼布置在村子的主要干道上, 前面是个方方正正的桌子, 桌子上满满得堆着各种物品, 显要的位置是“五娘”的遗像, 一张被放大了的老照片, 微笑着、面向南。 后人们按照辈分和年龄,依次跪在遗像的两旁, 送行的人们三叩九拜礼节进行着, 后人们声嘶力竭着,几乎没了音, 唯一的女儿几乎都要昏厥了, 小儿子哭得磕出了血 ---
" k r9 k: s, a7 U d# ?随着一声摔摔盆声,出殡进入了尾声, 后人们挪动着身子, 淡出了送行人的视线。 8 |2 w) ^8 u. r: P; n5 [
“五娘”,真的走了, 没有交待一句话。 7 @* p( {7 I0 G3 U% N; g) D! s
3 r Q' u* v$ P5 B1 A0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