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写文章要讲究修辞,公文属于应用文体类的文章,自然也要讲究修辞。 在公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积极修辞能更准确地表达公文的主旨, 增强公文的准确 性、生动性、 鲜明性,形成公文语言特有的美质和文采。(本文为网络转载,未找到原文作者)0 m3 l3 b- s/ y, j
0 j% _: x v; R7 h* r4 p 1 引言
" D& k6 F8 |' K3 F2 \% M9 A- P. ` O3 s
公文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公务的书面行文,它以实用性 为根本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可行性,这就要求公文语言的表达必须简洁、 平实,具体体现在:公文的语气要坚定严肃,斩钉截铁;语言要典雅庄重、排列 整齐。然而这个标准只是写作公文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实际公文写作中应该有更 高的标准,有效地发挥公文的作用。这个更高的标准就是要讲究公文的文采。本 文从积极修辞学的视角,对公文语言的修辞特点分类举例,试作分析研究。从而 总结出当代公文在运用积极修辞方面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力求使公文语言在“意 惟期多,字惟期少”的基础上做到措词准确、句法严谨、句式整齐、表意鲜明。
! C0 q. J$ \9 {2 f! k' @" `1 `7 W/ c0 q" y
2 积极修辞在公文中运用原则! u0 P0 }* [6 U" D; Q5 J$ L5 h
3 F# A- h5 s) k
公文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不是随便地将积极修辞应用到公文 语言中便能够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特定的积极 修辞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所谓公文修辞原则是要求运用修辞手段时必须注意交际 场合、说话对象、行文内容的需要,也就是“结合实际 ,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 增强表达效果。) P. t# M2 |6 _5 o' L
& F* {+ b$ n9 {2 d! W+ q
2.1 符合公文的主旨表达 不管写文章还是讲话,都有一个中心意思,这就是主旨。在公文写作的过程 中,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都要符合公文主旨的表达,做到修辞与文章主旨 相适应、相切合。衡量修辞好坏的标准并不是看辞藻如何华丽,而是要看使用的 修辞手法是否恰当地表现了所要表达的主旨 ,是否适应了文中特定的语言环境。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并非语 言文字本身有什么美丑在。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 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 ”公文修辞也要遵守这条原则,表达才能准确生动 ,达到 “信、达、雅”的要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2 |4 s* i' q5 m; ]
2 D1 Z" ]( ]5 a, W( `" O) F0 }
2.2 适合公文的语体特征 语体是指各种文体的语言风格。公文语体是适应特定的交际目的、任务、内 容等需要而于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定的语言风格。 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是管 理国家事务的务实文章因此公文的语体具有政策性、指令性、法规性,用语必须 是庄重、准确、简洁。这就要求在运用积极修辞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公文的语体 特征,否则便是华而不实、违背应用语体语言明确、简要的基本特点。& ~' p9 Q. ]& G2 }& k
. M+ v' o3 H/ }. C+ {7 w* f
2.3 切合公文的语境变化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上 下文等。由于公文的时效性比较强,所以公文要及时的反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 发展变化。同时公文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和使用对象要求明确。因此在运用积极 修辞时一定要根据公文语境的变化,联系语言诸因素复杂多变的情况,灵活调整 运用修辞手段, 可以找到恰当的修辞方式,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9 r9 D; |2 u% {! A; X
4 c9 C/ z- u/ @. F8 W' B) n& G 3 积极修辞在公文中的实际运用) T7 ]: _5 b# a2 B5 w% \
' @1 D _, X, f W8 B1 W 修辞在公文中的运用比较广泛, 不同的公文在修辞的选择和运用上也有所不 同。在实际写作公文的过程中,笔者要根据行文的对象、环境、条件、效果以及 行文的内部、外部要求选择适当的修辞,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文的语言更好地叙事 议事,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9 f6 r) x. B& {- @, S# r3 ~; J: G4 r: C& f& E- M- h1 `
一般认为有两种修辞方式:一种是消极修辞,主要靠语音、词汇、句式、语 法结构等修辞手段来实现;一种是积极修辞,主要靠各种修辞格等一些特殊修辞 手段来实现。由于公文语体和文艺语体在交际目的、交际领域、交际方式上有所 不同,所以二者在修辞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公文为社会管理、处理公 务所用,在法定区域内定向交际,属规定性写作,侧重于消极修辞。但有时为了 使其表意更为简明扼要,公文也适当地运用积极修辞。常用的积极修辞主要有引 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层递等。但这些积极的修辞在公文的使用中均有 一定的限制性。如何能更恰当地将积极修辞运用到公文写作中,使其能更好地服 务于公文是在公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7 t8 y. h c$ X, U1 a% Y' o$ w; V
- I& S& S1 u. [9 Y K" E) o
下面通过公文中一些 比较成功的实例来看一下, 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如何将积极修辞运用到公文语言的 润色上。
7 t1 C; {4 A6 E* X) I2 |$ {( t
2 E7 V" _6 b7 Z0 B' w 3.1 引用
7 x7 l8 K% U# @* W% L! R( Y# ~; L+ X7 L) B9 A, d5 ^/ [8 r
引用是通过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与一般文 章的有所不同,公文恰当地引用诗文名句、谚语典故,不是为了使文章生动、活 泼,而是为了简明扼要地交代行文目的和提出各种主张的依据,从而增强公文的 说服力和权威性。例如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会后,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与中外记者会上关于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引用《离骚》名句明志: “亦余 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这里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真实地表达了 其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和魄力。
/ }. r8 K$ t9 H. x% y
" J+ R6 k) t$ Q- ~) M 3.2 比喻
0 z/ Y5 e$ Z' J4 J* L* G( N, z }! I, K( z0 k3 D5 h" S- T
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 辞格。 恰当运用比喻能够有效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使表达更加形象、 具体、 生动, 使语言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i2 V. g. \% U
5 ~4 H) Q% V: M' e9 Z$ ?& Y' A
公文中的比喻 ,常常是以客观对象来象征某种主观 意识, 以典型的类型化来阐明客观、 普遍的真理。 比喻的形式多半是暗喻和借喻。 在公文中,也大多采用借喻和暗喻,以显露本质、突出特征。例如: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 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 了的一个婴儿。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个比喻运用得恰当、贴切、逼真、易懂,自然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将即 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我们认为查办、催办是办公室的一项基本职责……通过查办这个“窗口” 可以看出机关的工作效率。 ” 这是借喻修辞方法的运用,把“办公室”比喻成“窗口”作用,使表意形象 含蓄,寓意丰富深刻。 虽然比喻的运用可以使公文的内容更加贴切、具体,但在公文中运用比喻要 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比喻的内容要健康高雅,不能粗俗油滑。第二,不能使用 含蓄、浪漫的文学比喻手法。第三,在法规性公文中尽量不要使用比喻。因为行 政公文的修辞总是在叙述和评议中自然展开的,而不是有意的渲染和铺排,如果 放纵其文学色彩而忽视其实用性,就会与公文庄重严肃的文体特征相背离。过度 的夸张与想象不仅会使公文失去了真实性, 也会使公文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和权 威性。
& [( q* r1 b) {4 i, q$ O+ ]
# {% }' y* B9 R- D/ S/ [ 3.3 排比
: y% k* t, v' b5 s4 U3 \
7 m; L6 M: a) J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者语 句并举铺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恰当运用排比,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匀 称,音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使公文文气贯通,增强语势, 引起读者对所说问题的重视。例如: “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 加维护稳定。 ” “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中共十六大报告》 前一例共用状语“倍加” ,后一例连用“更加” ,一气呵成。而尾句字数与前 几句不同,使句构错落有致,整齐中有变化。而且使得语气有所舒缓,有利于句 子的作结。 在公文中恰当运用一些排比句式,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而且可以使 语言表述更加准确周全紧凑。公文中辞格的运用,必须切合公文表达的需要及特 定的语境和时代。
( a2 B% `8 |, Y9 o
6 V( x/ _! Z% M 3.4 对比! }( Z7 V; n) A6 a5 p, [$ m" b
9 D9 J/ E I/ e/ R9 L 对比是指把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并列出来,进行强 烈反差性对照比较,以表现某种蕴涵于其中的道理或情感。它通过正反两个对立 面的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公文在交待行文缘由时通 常将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使人们警醒,以增强人们的紧迫感和危 机感。例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3.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8.7%;财政收入 6.85 万亿元,增长 11.7%;粮食产 量 53082 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 1102 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7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153 元,实际增长 9.8%和 8.5%。 ”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 这段话采用对比的修辞全面地概括了同 2008 年相比我国在 2009 年所取得的 成就和进步,通过数字的对比大大加深了人们的理解和认识,也符合对立统一规 律。
% h1 p+ r' F+ k( ^9 h/ I* S& |# M1 z8 ]! C' A- j6 T0 T
3.5 借代
; U: A! G+ c$ n6 p
! E+ e4 {1 w$ r; ?/ E1 ]
% l8 b, o: e8 A. P% a9 n. g
% `% x9 L- w0 W5 t' b9 S/ d( s0 ] ]( Y; w, |4 a8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