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b53846705
发表于 2017-4-5 14:42:28
三段式”,即第一部分摆情况,第二部分对情况进行抽象分析,探寻原因,揭示本质,第三部分再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这种结构方法在揭露问题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文章中较多用
火麟
发表于 2017-4-6 11:16:13
学而不思则罔一下,经验之谈啊
王晓瑞
发表于 2017-4-8 15:44:41
调研文章的结构,常见的是两个部分:前言和主体。前言总括性地交代调查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对象、范围以及调查的内容和目的等,也有的文章会把主要内容放到前言部分提纲挈领地点一下,以引起读者注意。主体即文章的主要部分。调研文章一般没有专门的结尾,正文写完也就结束了。这里所要探讨的是文章主体部分的内部结构。
始悟秘
发表于 2017-4-9 11:42:04
主动适应,找准位子;迎接挑战,重塑自我。这类文章由于理性思考的分量较重,常能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春暖花开2015
发表于 2017-5-5 11:03:59
谢谢楼主的分享,学习了
羽时俱进
发表于 2017-5-22 08:58:20
调研文章的结构,常见的是两个部分:前言和主体。前言总括性地交代调查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对象、范围以及调查的内容和目的等,也有的文章会把主要内容放到前言部分提纲挈领地点一下,以引起读者注意。主体即文章的主要部分。调研文章一般没有专门的结尾,正文写完也就结束了。这里所要探讨的是文章主体部分的内部结构
289776570
发表于 2017-5-22 11:05:40
调研报告是很难写好的,学习中~
紫丁香
发表于 2017-5-22 11:19:38
一种是“三段式”,即第一部分摆情况,第二部分对情况进行抽象分析,探寻原因,揭示本质,第三部分再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这种结构方法在揭露问题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文章中较多用到,老秘网认为,其优点是:意蕴深刻,能帮助读者认识事物,把握规律。比如一篇题为《干部分流为什么步履艰难》的文章,第一部分列举了干部分流以难以推行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则不惜笔墨分析原因,包括“架子”难放、经济风险难当、舆论压力难受、惰性难改等等,然后在第三部分提出办法,最根本的办法是搞好自我心理调节:转变观念,淡化“官念”;放下架子,换位思考;主动适应,找准位子;迎接挑战,重塑自我。这类文章由于理性思考的分量较重,常能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1822173007
发表于 2017-5-26 16:58:24
很有启发,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写到调研报告,非常有帮助
水清浅
发表于 2017-10-3 07:07:20
#在这里快速回复#第二部分则不惜笔墨分析原因,包括“架子”难放、经济风险难当、舆论压力难受、惰性难改等等,然后在第三部分提出办法,最根本的办法是搞好自我心理调节:转变观念,淡化“官念”;放下架子,换位思考;主动适应,找准位子;迎接挑战,重塑自我。这类文章由于理性思考的分量较重,常能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