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梅老翁 发表于 2014-4-29 21:29:57

《论语》开卷第一章记载了孔子的三句话,其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究竟何所指?多数注解者则倾向于把它解为三层含义:孔子说,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时常加以温习,不是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求学,不是也很快乐吗?当政者不知道我,我并不生气,不是也不失君子风度吗?这样作解,不仅割裂了本章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准确理解其本意。

    此章与孔子的教学活动有关,它的主线是快乐学习,“说(悦)”“乐”“不愠”都是快乐,其主旨在于引导弟子潜心于德业兼修。仔细审视《论语》全书,所记述孔子的教学实践与《礼记·学记》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目的等,无一处不相契合。

    我们不赞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时”解为“时常”。这里的“时”,应当是:时宜、适宜。至于“习”字,仍需作简单的辨析。“习”的本义是鸟儿练习飞翔。《说文解字》:“习,数飞也。”古人认为,“习,学也”(《吕氏春秋·审己》注)。只不过,“学”的重点在于理论传授,“习”的关键是实践习练。北宋哲学家二程认为“‘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习如禽之习飞”(《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7)。“学”固然重要,“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但是,只“学”不“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

    本章是孔子在诱导其弟子学习、勉励他们刻苦学习,友爱宽容,进德修业,最后成就为君子之人。那么,这一章的文意就很清晰了,孔子说: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岂不也很愉悦吗?远方的同学前来和你们共同学习,岂不也很快乐吗?别的同学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岂不也不失为君子吗?(戚平然)

灷烿煌 发表于 2014-4-30 10:42:49

论语内容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懂,慢慢理解

清风抚雪 发表于 2014-6-7 23:21:11

求诸己,就是求之于自己,遇事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少埋怨客观。这是君子的态度。求诸人,就是求之于人,遇事总埋怨客观,怨天尤人,从不做饲我检讨。这是小人的态度。反求诸己,大约也就是这样一个态度吧

快到碗里来 发表于 2014-6-20 16:49:15

虽不才然没读过论语,略知一二,但我觉得能传习二千年多年的思想文化,并能为统治阶级所提倡教化子民,那必定是博大精深,贾老师的解读让人受益匪浅。

大方无隅 发表于 2014-6-20 20:31:04

这么多年来,论语的解读太多了,有时候看到的意思截然相反,有些不知所从借此机会,重温一下

hye_314 发表于 2014-6-25 13:07:20

学习了,只是论语这篇学得很少,只知几句平常老百姓用上的,其他的一概不知。

不懂 发表于 2014-6-29 13:34:56

虽然很早以前就已经买了书,但是基本没有怎么认真看过,是该找个机会静下心来看看啦

祖国山河一片红 发表于 2014-7-3 11:19:2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小时候学过的经典,真的是印在脑子里,刻在骨子里,对我们长大后的价值取向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猪肉芹菜 发表于 2014-7-8 16:33:33

新的征程,心的旅程。

流雪无痕 发表于 2014-7-8 22:01:34

学而实习之,不亦乐呼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第一章